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产生和确立。七十年来,首都多党合作事业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各民主党派重点支持门头沟区发展“8+1”行动成效显著,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首都的生动创新实践。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市西部,面积145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8.5%,是首都著名的天然生态屏障,也是北京市唯一的纯山区。近年来,门头沟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动员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保持战略定力,高举生态大旗,传承红色基因,按照“讲奉献,争第一”的门头沟精神,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弘扬文化、文明首善、团结稳定”区域发展总原则,以“红色门头沟”党建为引领,勠力同心打造“绿水青山门头沟”城市品牌。但作为山区、革命老区和传统矿区,地区经济总量和民生品质与中心城区还存在一定差距。
为凝心聚力助推门头沟区发展,在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的直接领导和大力支持下,2013年12月4日,北京市各民主党派重点支持门头沟区发展“8+1”行动正式启动。“8”是指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八个民主党派市委,“1”是指门头沟区。“8+1”行动,汇聚八个民主党派优势资源重点支持一个地区发展,是民主党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模式,也是基层民主党派工作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门头沟区委紧抓机遇,积极借力各民主党派优质资源,将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事业及经济转型发展、低收入精准帮扶作为工作重点,协调引进优质资源、项目、企业、资金、人才、技术,有力推动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截至目前,“8+1”行动共达成合作项目80个,结对帮扶低收入村8个,直接捐款捐物近1500万元,项目涉及资金20亿元,形成了“科技助农示范小院”“名医工作室”“院士专家服务站”、九三学社(北京)双创基地、景山学校京西实验学校、“名誉户主”“助梦启航”等一批助推发展、普惠民生的优质品牌项目。
共筑绿水青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前,门头沟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结束近千年的采煤史,全面退出以煤炭、石灰、砂石为代表的“黑白黄”产业,着力打造“绿水青山门头沟”城市品牌,以“讲奉献、争第一”的干劲,以勇做“两山理论”守护人的信念,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首都样板。
在“8+1”行动中,门头沟区借助民主党派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联合民革北京市委引进安信证券,联合民建北京市委引进北斗兄弟。联合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在中关村门头沟科技园成立九三学社(北京)双创基地,主要服务于国内尖端高校以及科研院所旗下多家高科技项目运作团队,旨在帮助科学家们转化手中极具潜力的高端科研成果,成为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发挥孵化器功效的一个重要载体,目前已完成入驻孵化企业18家。2019年,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在双创基地揭牌设立“院士专家服务站”,以双创基地创新需求为导向,引进院士及其团队可孵化的科研成果,落地门头沟科技园区并进行转化,推动院士助力企业科技水平的提升。
打造精品民宿项目,构建山区绿色产业体系,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生态富民,是门头沟区委、区政府深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务实举措。各民主党派市委积极响应,民建北京市委引进会员企业在碣石村建成京郊首家日式民宿项目——“适寝”,现已正式营业并迅速成为网红民宿。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引进中建集团在清水镇黄安坨村流转闲置农宅开发“中建·百花山社”精品民宿并部分试营业,为在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实现绿色发展和生态富民进行了有益探索。
民进北京市委组织会员企业为妙峰山镇黄台村樱桃谷捐建价值100万元的节水灌溉设施,采用世界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孔管半透膜灌溉——微润灌技术,成为山区节水型精品农业的典型代表。引进企业为妙峰山镇炭厂村捐建价值150万元“航天生态水魔方”污水处理设施1座,实现能源消耗最小化、资源利用最大化、工艺流程模块化、运行维护便捷化,为山区农村污水处理提供了示范。
聚力精准帮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针对低收入精准帮扶,门头沟区提出要增强造血功能,彻底拔掉穷根,确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一个不掉队。各民主党派市委主动作为,签订协议结对帮扶门头沟区8个低收入村,入村开展医疗、文化、法律、科技下乡及慰问活动。目前,结对帮扶村中已有5个村实现全部脱低。
民革北京市委发挥农业特色优势,组织农业专家帮扶军庄镇东山村京白梨产业发展。2014年,民革市委领导班子带头捐资向东山村无偿赠送腐殖酸高效有机肥,派驻农业专家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当年7月16日,东山村京白梨园突遭冰雹袭击,着雹率达93%,梨农损失惨重。民革北京市委第一时间派出工作队入村抗雹救灾,再次向东山村赠送高效有机肥,通过上喷下灌帮助增强树势,培育剩余果实。经共同努力,当年该村梨园产量达一万斤,较上年增长一倍。
民建北京市委在结对帮扶雁翅镇房良村工作中,打破原有分散帮扶方式,创新设立一对一帮扶模式,组织12个基层支部、专委会与该村12户低收入家庭签订帮扶协议,担任“名誉户主”,使帮扶效率得到提升。
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与中国农业大学引进“科技助农示范小院”入驻清水镇黄安坨村,组织农大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走进田间地头搞研究、做实验、写论文,把病虫害防治、土壤和环境改良等专业知识和技能零距离教给农民,帮助农民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的情况下实现增产增收。为该村引进新型果品保鲜技术,使苹果保鲜时间延长至120天,并有针对性地开发出适合该村林果产品的果酒酿造、果脯烘干、玫瑰花烘干技术,帮助建成酿造、烘干车间。2018年,“科技助农示范小院”与村内合作社共同帮助该村10户低收入户种植6000株鸡心果树,为低收入农户脱低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持。
优化教育品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门头沟区携手各民主党派市委,将助推教育事业发展作为落实“8+1”行动的重要着力点。结合地区教育布局的调整优化,协调民进北京市委成功引进景山学校京西实验学校。该校占地面积120亩,为普通公办十二年制学校,计划设78个教学班,可提供优质学位3000个。目前景山学校京西实验学校正在紧张施工建设中,建成后将极大地提升地区教育整体水平。
针对山区教育品质提升问题,民进北京市委牵线大峪中学与北京服装学院合作开设“垂衣裳”科学艺术实验班,为同学们搭建起了一个科学、人文、艺术的新平台。2015年,由大峪中学学生设计、制作并由学生模特登台展示的“垂衣裳”纸模服装秀在北京服装学院盛大举行,永定河、百花山、玫瑰谷、爨底下等门头沟区的文化符号在学生们的手中,以环保的纸质材料的形式,化作一组组设计清新的时装作品。2017年,大峪中学再度举办“未蓝”蓝印主题服装展演,通过青青子衿、粲粲蓝服、楚楚青韵、皎皎如蓝四个系列,展示了学生设计师的设计作品和学生模特的风采。2019年,大峪中学还将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主题,举办主题服装展演。民盟北京市委在军庄中心小学启动“大手拉小手”公益进校园系列活动,先后7次开展天文科普、天文望远镜使用等公益活动,并帮助军庄小学成立全国第一个“大手拉小手”天文社团。
针对部分困难教师、学生,民进北京市委引进“春蚕”救助计划、“小海豚成长关爱”计划、“贝壳”计划,资助因病致困教师和家庭困难学生。台盟北京市委持续在付家台中心小学开展“助梦启航”活动,累计资助30名困难学生,表彰8名优秀教师,向70余户学生家庭送去春节慰问金和慰问物资。连续7年“六一”儿童节,邀请该校师生走进中心城区开展为期2天的游学之旅,参观高等学府、科技馆、博物馆、奥运场馆,观看儿童文艺演出,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并赠送书包、图书、文具、服装等学习生活用品,参与学生达70余人。
提升医疗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8+1”行动中,民盟、民建、农工党、九三学社等民主党派发挥医疗领域人才荟萃优势,针对基层卫生院人才匮乏、群众看名医难等问题,分别在潭柘寺镇、军庄镇、妙峰山镇、王平镇、雁翅镇设立5个“名医工作室”、1个“乡村小名医工作站”,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民盟盟员董瑞向潭柘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名医工作室”捐赠中药柜、煮药罐等医疗设备,帮助建立中医门诊,并在繁忙的工作、教学和出差中挤出时间,每次往返200公里到“名医工作室”出诊带教,其代培的“小名医”已独立出诊,深受地区患者欢迎。在此基础上,民盟市委在京煤集团总医院门矿医院设立“乡村小名医工作站”,帮助提升地区尘肺病诊疗服务能力。妙峰山镇卫生院“名医工作室”创新了医疗卫生领域帮扶模式,组织众多三甲医院知名专家到院出诊带教,解决了山区群众看名医难问题,建立了重症患者绿色转诊通道,同时培养了一批本地医疗“小专家”。王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名医工作室”针对辖区老年人口数量大、眼科疾病发病较多的问题,组织会员捐赠眼科医疗器械并组织专家开展出诊带教,帮助建立基本眼科服务能力。雁翅镇青白口村“名医工作室”是“8+1”行动中建立的首家村级“名医工作室”,每月2次组织医疗专家把优质的医疗服务直接送到村民家门口。截至2019年6月,“名医工作室”“乡村小名医工作站”累计组织专家出诊258人次,开展爱心义诊14场次,举办医学健康讲座40场,服务群众7600余人次,培养本地医疗人才19人。
针对山区村落分散,基层卫生院巡诊任务重,群众大病负担重等问题,农工党北京市委深入开展调研,引进慈善家李文忠等捐赠8辆医疗巡诊车及部分便携检测设备,捐助30户因病致困低收入户及10个村卫生室,总价值达330万元,缓解了山区医疗机构车辆、设备不足等问题。
同心红色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民盟北京市委长期关心和支持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及门头沟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多次组织专家学者开展调研,举办“东胡林人”论坛,并在2018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关于东胡林人遗址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的提案,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复,支持北京市申请“东胡林人”遗址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建、致公党北京市委聚焦“红色门头沟”和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整合资源精准发力,组织中国京剧院、北京战友合唱团等艺术团体到门头沟区举办《长征组歌》《大漠苏武》《情系北京之巅爱在绿海家园》系列专场演出,举办“梦想中国”永定河书画展、“翰墨梦想、光影华章”书画摄影展,受到地区群众欢迎。针对校园文化建设,引进“一代宗师进校园”活动走进10所中小学,使广大青少年近距离接触大师作品,感受大师的家国情怀。“一代宗师进校园”项目走进大峪中学时,李苦禅大师孙女、九三学社社员、中国歌剧舞剧院著名导演李欣磬与大峪中学达成合作共识,指导创作了反映该校优秀教师、民进会员孙惠君先进事迹的舞剧《山谷幽兰》,并组织该校新疆班学生参与演出,充分展示了统一战线成员的风采。
“8+1”行动开展五年多来,北京市各民主党派加强了与基层的联系,锻炼了人才,凝聚了队伍,进一步提升了社会服务和参政议政的能力水平。门头沟区为了更好地推动基层统战工作,落实“8+1”行动,率先在镇、街党(工)委和村、社区党组织建立统战委员队伍,健全了统战工作体系,提升了基层统战工作意识和水平。“8+1”行动实现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主党派工作、统一战线事业三方共赢,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中共北京市委和民主党派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多位民主党派中央主要领导亲临调研指导,形成了在全国统一战线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工作品牌。
下一步,为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深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和首都多党合作实践成果,特别是展示“8+1”行动在助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成效,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中共门头沟区委决定在门头沟区建设首都多党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将作为“红色门头沟”党建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成为各民主党派加强成员思想建设的基地、社会主义学院共识教育的现场教学基地、首都统一战线对外展示交流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