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接力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2019-09-29 06:19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接力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买菜、做饭、打太极……十年前本报刊发《沈大妈一家看病记》,记录民生温度,文中主角“沈大妈”沈玉,如今同大多数老年人一样,过着有滋有味儿的退休生活。

曾经借邻居孩子的名给儿子看病的沈大妈,现在再也不为看病报销发愁。有个头疼脑热的,她更愿意去社区医院,“现在社区医院都是先看病后交费,60岁以上老人还免医事服务费,还有很多过去社区没有的药……”

沈大妈和老伴退休金加起来每月有六七千块。“虽说钱不多,但花着足够了。”沈玉笑着说。自打儿子参加工作后,她和老伴就没了后顾之忧,参加街道合唱团、学打太极拳……每天日程满满。4号线开通后,门口就守着新街口站,沈大妈出门更方便了。每年,她还要和老姐们儿相约一起出门旅游……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过几代人接力奋斗,老百姓的日子,就像沈大妈一家的生活一样,蒸蒸日上,北京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改革发展每迈出一个坚实的脚印,都实实在在地翻新着百姓的生活。

政府托底保市民安居乐业

政在养民。古人朴素的治世哲学,在共产党人的眼里,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人民造福,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名普通工人的月收入才几十元钱。1978年,北京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673元,2018年达149843元,增长了222倍。2018年,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跃升至62361元,迈入小康生活。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990元,较1956年增长309倍,年均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90元,较1956年增长195倍,年均增长8.9%。

老百姓的腰包鼓了,生活追求也从最初的“温饱”转向了“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共享发展成果,政府一系列托底、保障措施的出台,让无数“沈大妈”们的小日子越过越舒坦。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为缓解学前教育学位不足情况,2011年起,本市接连实施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增加850所幼儿园,新增17万个学前教育学位和1.6万名专职教师。去年,本市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年内新增学位3万个,今年还将再添3万个学前教育学位。随着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的扩大,曾困扰家长多年的“就近入学”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去年,全市公办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比例分别达到了99%上和96%以上。

看病难,曾经是沈大妈最大的烦心事儿。从1992年起,本市不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先是放开专家门诊、预约挂号,接着于2012年在市属5家医院开展医改试点,开辟了全国公立医院医改的先河;2013年以医联体建设为切入点推进分级诊疗;2017年4月,统筹3700家医疗机构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加成,设立医事服务费,规范调整435项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同步调整医保和医疗救助政策;今年6月15日,实施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取消医用耗材加成,调整规范6621项医疗服务项目……一剂剂猛药,让长期广受诟病的“看病难、看病贵”得到缓解。

2018年,北京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已达到82.2岁,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让老有所养成为普通百姓对晚年生活最简单质朴的美好憧憬。

早在1988年,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开业时,工作人员常被人抢白:“家里没人管,才送去福利院。这是不孝!”如今,北京的养老机构,从寥寥无几到百花齐放;养老模式,也从单一的“养儿防老”到全社会携手共治。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4年以来,针对以往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建设相对独立、板块割裂、碎片化等问题,本市实现了以机构为中心到以老年人为中心的转变,牢固树立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三位一体”发展理念,紧扣老年人就近养老服务需求,围绕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出台了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养老照料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规划,构建起了相对完备的“三边四级”就近养老服务体系。同时,老年人的养老金,已连续增长27次;惠及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的北京通——养老助残卡,已在全市发放,老年人除了有津贴外,持卡还可免费乘坐公交、逛公园。

民以居为安。改革开放初期,绝大多数城镇居民租住单位或房屋管理部门的房屋,只有少数居民拥有自己的住房。那时候,人口多、住房面积小、三代人同居一室很常见。到1992年,随着103栋高层住宅楼拔地而起,方庄地区诞生了全国最大、高层最多的高标准住宅小区。同年,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住房商品化趋势逐步形成。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难题,本市拉开旧城危房区改造的序幕:首批康居住宅——朝阳甘露园小区,一下子解决了4200户住房困难家庭。从1998年到2006年,北京市共计批准了52个经济适用房项目,19.2万户家庭住进了经济适用房。

今年上半年,本市建设政策性产权房4.55万套,完成棚户区改造1.25万余户,正在着力构建“租售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供给,努力实现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北京的保障房、政策房也将发挥更大作用,惠及更多人群。

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在北京,帮扶困难群众脱贫,从来不是走过场。2013年,北京市城市低保标准从家庭月人均520元调整为580元;2014年,北京市城市低保申请标准为家庭月人均收入650元以下……今年,北京市低保认定标准提高为家庭月人均1100元,并且还在不断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降低救助门槛。

民生痛点即改革着力点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在群众需求全面升级的新时代,民生的痛点就是改革的着力点、发展的落脚点。

看着眼前鳞次栉比的高层居民楼、不远处飞驰而过的城铁列车……今年50岁的昌平居民侯元秋感慨万千。2000年以前,他所居住的北店嘉园社区还叫北店村,入眼的全是大片庄稼地和小平房。当时他家只有三间靠着烧煤过冬的小平房,村子里坑坑洼洼的土路,每到下雨便泥泞不堪,连汽车都进不来。

2001年,侯元秋所在的北店村整体拆迁。两年后,2200多位村民回迁到北店嘉园社区。只比原先的村子往北移了300米,新家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区的楼房南北通透、户型敞亮,环境优美,绿化面积接近40%,乒乓球场、阅览室、健身区等文体设施一应俱全……“小区管理非常好,哪怕是坏个灯泡,都立马有人来修。”侯元秋美滋滋地说。

村里通过招商引资盖起了北店时代广场商业楼,每个村民都占有股份,年底能有好几万块的分红。侯元秋还在北店时代广场物业找了份工作,结束了到处打零工的日子。

不过,同所有回龙观地区的居民一样,不愁吃不愁穿,让人头疼的是“回天地区”的交通不便,教育医疗设施不足,“没多少学校,没几家医院,出个门还挺不方便。”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2018年8月,市政府启动《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17项具体任务、97个具体项目,总投入195.2亿元,全面提升“回天地区”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一年过去了,“回天计划”已初见成效:全市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开通了,北郊农场桥拓宽了,回龙观和霍营地铁站环境变美了,人大附中、清华附小两所名校来了,昌平区回南北路一大片荒地里挖掘机又开始工作了,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扩建项目启动了……

政府为民办实事,就怕办不到点子上。今年9月2日,市政府再次发布公开信,就2020年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征集市民建议。从1986年开始,北京每年都要通过征集民意的方式,办理一批重要民生实事,集中力量解决一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努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市民群众。

著名的手帕口桥平改立工程,就是通过市民建议得以推动的。

手帕口铁路平交道口是城南出了名的堵点。作为京九铁路大动脉的咽喉路段,也是天宁寺前街、手帕口北街与小马厂路的交会点,四个方向的行人和车辆汇聚于此。每天平均六七分钟就有一趟火车途经这里,路口堵个一二十分钟是常有的事。

2006年,市规划委、市发改委审查并批复了手帕口铁路道口“平改立”工程初步改造方案。可施工没几天,就遭到居民们的反对。

“马上建成的街心公园说拆就拆了!”“拿不出施工许可证,夜里作业又扰民。”居民们不断写信给规划、住建、信访等部门,工程搁浅。

道路拥堵问题尚未解决,因施工改迁的公交线路也没了,居民出行更难了。

2012年,手帕口“平改立”的人民建议被采纳。相关部门多次组织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与居民召开听证会,老百姓的意见被一一采纳。2015年6月,街道、社区、施工单位和居民还分别派出代表,成立了手帕口“平改立”项目临时党支部,共同推进工程进展。

去年6月15日晚8时,家住小马厂东社区1号院的李金海大爷见证了手帕口道口“平改立”工程的完工。有了这条快速下穿通道,从手帕口桥到白云桥,全程不到5分钟。李大爷乐呵呵地说:“这回看出来了,政府真是在为咱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去年11月10日,市委书记蔡奇先后来到东城、朝阳两区,检查2018年本市重要民生实事项目落实情况时强调,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抓住市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及时了解他们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好身边的事,不断增强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今年1月1日开始,12345市民服务热线开始将街道(乡镇)管辖权属清晰的群众诉求,直接派给街乡镇。街乡镇要迅速回应,“接诉即办”。一号响应、一单到底、上下联动,考评“三率”,每一项群众诉求,12345都要进行回访,当事人满意,案件才算完结。“接诉即办”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畅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老百姓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有了主心骨。

机遇面前人人都是主角儿

习近平总书记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时来天地皆同力。时代的发展,赋予每个人实现梦想的机会。

王晓利没想到自己会有一天,西装革履,跟文创园打交道。曾是首兴永安供热厂一名锅炉工的他,成天灰头土脸,上班连白衬衫都不敢穿。2013年,北京市开始实施“清洁空气五年行动计划”,压减燃煤的第一斧就砍向了他所在的工业园区。改造进展迅速。2013年采暖季,新建的燃气锅炉厂挨着老厂房拔地而起。王晓利也穿着干净整洁的白衬衫坐到了中控室里,手指只需要按几下,就能完成燃气锅炉的大部分工作。“当时我想着,也许就在这儿干到退休了。”

但王晓利不知道,厂里正借“煤改气”进行大规模转型,把闲置的老厂房改造利用起来,“北京市文化创新工场”正式挂牌,吸引了大大小小数十家企业入驻。

供热厂,文创园,两个看似没有交集的地儿,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供热厂承包了园区的物业管理工作,王晓利的身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成了物业副经理。

“环境好了,尤其经常和企业里的‘80后’,甚至‘90后’打交道,感觉自己变年轻了。”40多岁的王晓利迎来了人生新阶段,“这是‘煤改气’带给我的意外惊喜。”

随着城市转型发展,生态涵养区的就业岗位不断减少。如何帮助农村地区劳动力多渠道就业,成了考验北京这所大城市的又一新课题。

早上6点,海淀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五队驾驶员段青松驾驶垃圾压缩车前往卫生服务保障点收集垃圾。45岁的段师傅来自密云区不老屯镇白土沟村。去年4月,他走出村子,成为一名环卫工人。

“以前在家务农,每个月最多能挣2000元左右。现在除了工资加政府补贴,每个月到手能有7000元,如果再算上加班费就更高了。单位还给上了‘五险’,我现在就算城里人了!”说到现在的工作,段师傅很满意。

农民拿到“高薪”,正得益于去年年初北京市政府确定的“开发城市公共服务类岗位,安置1万名本市农村地区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民生实事。据统计,去年一年,全市城市公共服务类岗位已招聘农村地区劳动力1.6万余人,其中1.3万余人已经走上工作岗位。

现在,除了环卫工人岗位,本市人力社保部门还在陆续将园林绿化、辅警、协管以及机关事业单位后勤部门的岗位逐步纳入到城市公共服务类岗位中。

今年1月,北京市印发《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将个人小额便捷贷款最高额度由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用人单位招用北京市城乡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士兵、企业分流职工,岗位补贴标准由每人每年50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8000元。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保障和改善民生永远没有终点,只有一个一个不断出发的新起点。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北京,正继续书写温暖的民生答卷。

责任编辑:岳崎(QN001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