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陈铁苹的丈夫、婆婆、儿子准备坐在电视机前,全力以赴寻找人群中她的身影——作为首都劳动奖章的获得者,陈铁苹有幸成为群众联欢区块中的“劳模代表”,这成了今年国庆节里让一家人最感振奋的事情。“那么多人呢,百分之百找不到我,但一家人都觉得这么荣耀的事儿总得试试。”
说起来,这一家人还有个共同的身份:人民教师。陈铁苹是朝阳区白家庄小学的一位语文教师,今年是她任教的第30个年头;丈夫来自丰台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婆婆退休前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有着30多年的从教经历;已经过世的公公退休前也是一名教师;儿子现在是一名大学生,从小耳濡目染,也已立志从教,接过家风传承的下一棒。陈铁苹感慨,三尺讲台,三代家传,这么多年来,一家人深深感受到了首都教育的“变”与“不变”。
“不变的永远是学生至上。”就拿自己的公公来说,从教几十年,桃李满天下,甚至与学生保持四十多年的情谊。“他们那个年代,课上是老师,课下是朋友,照顾起学生来比家长还要无微不至。”每次看到公公与学生宛如家人的亲近,陈铁苹就会想起影响自己走上教师道路的小学老师。“这个老师说话永远和和气气的,我们班每个孩子都特别愿意亲近她,感觉在她身上总是能得到像妈妈一样的慈爱。于是,自己当老师的愿望也被激发出来,想要成为一个像她一样温暖的人。”如愿以偿的陈铁苹也是这么做的,多年来,因为工作表现突出,她先后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等多项奖励。“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已经成了这个家里的传承。”
上面说的是不变。要说变化,这些年教育界的变化也不少。教师待遇和地位进一步提高,教学改革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社会大课堂、博物馆为教学提供更加多元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素材……这些让陈铁萍的婆婆时常感慨:“我们那个年代只是教书,可没这么多新花样。”
陈铁苹回忆,别说婆婆的年代,就是跟自己30年前教书那会儿相比,现在的教育生态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她常说的一句话是“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现在她觉得,这句话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知道的有时并不比教师少,如果再只是一味教课本,肯定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要改变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开放思维,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正在读大学的儿子马上也要接过衣钵,成为家里的第三代教师。“从小家里家外谈论的都是学校、课本和学生,耳濡目染,儿子对教师这个职业也充满了向往。”陈铁苹期待着,在传承的同时,未来的新教师能体验更多属于新时代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