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荣生今年72岁,个头不高,身体硬朗,常骑自行车往返于报国寺、玉泉路等地的旧书摊淘书,26年来从未间断。如今,路老已经收藏整理红色书籍近万册,内容涵盖党的历史、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长征故事等众多领域。
在路荣生位于石景山杨庄中区的两居室家中,次卧一张简陋的单人床是老人平时生活起居的地方,而在主卧宽敞的双人床上,则是铺满了大大小小的红色书籍,一旁,近万册的藏书更是整整装满三个柜子。老人说,时常把压箱底的书拿出来晒晒太阳、翻阅一下,既可温故,又能避免纸张发霉。
路荣生与红书结缘,始于199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报纸上看到有别人收藏《红旗》系列杂志,追溯红色记忆。这让他想起儿时爷爷常说的话,“旧社会战乱不断,家破人亡,是新中国的成立才让百姓过上了好日子。”缅怀历史、启迪后人,自己为什么不能收藏整理红色书籍,让更多人了解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呢?
说做就做,当他第一次来到报国寺旧书摊时,就淘到了一本1945年印制的党章,这是一本绒布面的红色小本子,字迹已经有些斑驳,但瑕不掩瑜。当年路老一月的工资只有113元,他一下子花了工资三分之一,买下了这本党章,一直收藏至今。
从那时开始,路老收藏红书的热情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只要一下班,他去的第一个地方肯定是旧货市场。1956年的八大党章、华东新华书店出版的《红军长征故事》,很多红色书籍都因收藏价值高而价格不菲。尽管当时并不富裕,路老都是痛快地买下。看到报纸上说有人专门收集创刊号,他还千方百计联系,买下《红旗》杂志创刊号。
有一次,路老和老伴一起去报国寺旧书摊淘书时,看到了一张《人民日报》报道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号外,他想花100块钱购买,却被老伴责怪“你还想不想吃饭了”,被直接拉出了市场。这张没有买回家的号外,让路荣生遗憾至今。
26年来,路老的足迹踏遍了北京市大大小小的旧货市场和地摊,珍藏了大量经典的红色书籍,如详细记载红军长征起止时间、行军路线、每日行军记录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由周恩来总理题写书名、收录宋庆龄从1927年至1952年间发表讲演等文章的《为新中国奋斗》,全国人民欢庆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十一周年的《人民画报》等等。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红色经典,国庆前夕,老人还专程奔赴井冈山,到革命博物馆内重温党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一幅幅老照片、一个个老物件,让老人感慨万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红色书籍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另外,我希望自己的藏书影响更多的人,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勉励他们铭记历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