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是世人眼中的中国国家象征。它以500多年的厚重历史内涵、高度浓缩的中华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成为中国人心中的国家地标。
每年国庆期间,都有来自祖国各地的人们在天安门前合影留念。学生时代,班级合影会来天安门前;到北京出差,时间再紧也得赶到天安门前留个影;带着孩子来北京旅游,更是要给孩子拍张天安门前的“标准像”……和天安门合个影,成为几代人相册里的“标配”。
1958年,大北照相馆在天安门前增设了服务部,这个服务部整天忙不过来,为减少顾客排队时间,服务部使用职工研制的自动输片照相机,三寸片可以连拍120份,两寸片可连拍260份,大大节省了顾客等候的时间。但是,设在天安门前的七八个摄影点还是无法满足群众需求。为提高效率和保证第二天的照相秩序,大北照相馆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每天午夜即为第二天来照相的人们提前开票收费,群众凭票到天安门照相部照相,然后再凭票来照相馆取照片。
那会儿,拍照还是很稀罕的事情,一家人往往都要穿上新衣新鞋再去合影。1969年国庆节前,市民周敦连的小姨子从青岛来,周敦连提议一块儿到天安门拍张“全家福”。在当时,这可是件大事,全家人都很兴奋,翻箱倒柜,挑衣搭配,一通儿紧忙活。国庆节前的一天,一家人拾掇得干净整齐,周敦连带着妻子和一儿两女,与小姨子到天安门广场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三个孩子当时穿的背带裤、短袖衫、小外套,连同脚上的布鞋,都是我亲手缝制的,从设计样式、剪裁,到糊鞋面、搓麻绳、纳鞋底……”周敦连的老伴儿杨秀珍感慨道。
对很多人来说,天安门前的合影,都是一生中弥足珍贵的记忆。1949年,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18岁的温景恒,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美术工艺系班长,带着全班同学参加了开国大典。此后每逢国庆,温景恒都要到天安门转一转看一看。1983年,温景恒带着两个女儿来到天安门前照合影。三十多年后,父女三人又来到了同一地点合影留念……
时光荏苒。数码相机、拍照手机的出现,早已让照相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在天安门前留个影,仍然是中国人心目中很神圣的一件事。
本版文字: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