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慕田峪长城日前迎来了10名湖北省远安县的残障儿童,最小的仅有8岁。孩子们手拉手奋力攀登,脸上绽放出幸福笑容。
两天之前的北京西站,这一张张小脸儿上却挂着泪花。9日上午,孩子们走出火车站,纷纷扑向袁振江、高庆仙夫妇的怀抱。“我们终于来北京了,终于能见到‘北京爷爷’了!”孩子们哽咽着,两位老人的眼泪也夺眶而出。
北京和湖北远安,1300公里山水相隔。老夫妇和孩子们虽未曾谋面,但早已相识:从1998年起,他们就化名“北京朝阳的高振宁爷爷”,陆续为140多名远安特校的残障儿童寄去捐款,多年来未曾中断。
故事,要从21年前说起。
“我们家一直住在朝阳双井,下岗后开了一间小卖部,靠卖牛奶维持生活。”高庆仙回忆说,1998年,他们夫妇俩偶然从电视上看到了一则新闻:湖北远安县聋哑特教班办学困难,很多残障孩子面临失学。
孩子们对上学的渴望,深深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从那时起,他们就决定要帮助这些孩子继续学业,便从高庆仙、袁振江和女儿袁亚宁姓名中各取一个字,凑成了一个化名“高振宁”。从1998年起,每个月12日,远安县聋哑儿童教育班总会收到“北京朝阳的高振宁爷爷”的200元汇款。除了汇款,夏天还会寄去茶叶,过节时有糕点,“高振宁”还常常在信中鼓励同学们好好学习。
在“高振宁”看来,这是一件平常事,只想默默地做。因此不论是汇款单还是来信,夫妇俩都没有留下过真实的姓名和地址。
20多年前,200元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并不是个小数目!当时,小卖部里卖一袋牛奶只能挣一毛二,这样算下来,200元捐款要卖1666袋奶才能换来。
为了远安特校的学生,袁振江、高庆仙一分钱一毛钱地攒着!一家人收入微薄,尤其在有了孙辈后更显拮据,然而生活再艰难,也从没停止过汇款。
汇款单一张又一张,每月如期而至,这些钱结束了学校“买一根铅笔也要向教育局打报告”的历史。惊讶感动之余,老师和孩子们决定寻找这位北京爷爷。在媒体的帮助下几经寻找,“高振宁”才终于露脸。此时大家才知道,“北京爷爷高振宁”,其实是一个爱心家庭的代称。
从那之后,学校就一直通过写信、寄照片和视频的方式,让孩子们与老人保持密切联系。虽然没见过面,但是特教学校的每个孩子都“认识”老两口。
为了捐资助学,“高振宁”省吃俭用,这些年家里没有装修,家具也都是上世纪80年代的。
越来越多的人得知了夫妇俩的善举。双井地区的一家电器卖场主动登门,想给他们更换冰箱和彩电,但被婉拒了。“我只有一个愿望,就是邀请远安特校的孩子们来首都北京,看升旗、看天安门,哪怕是20个孩子,哪怕是10个孩子!”袁振江说。
今年初,双井街道启动圆梦行动,帮助普通居民实现愿望。“街道推出了双井幸福卡,持卡做公益可以积分。”双井街道工委副书记吴志伟说,按照圆梦行动的规则,至少要积满10万分,辖区爱心企业才能捐资帮助远安特校的孩子们成行。
“高振宁”的梦想打动了大家,“这个梦想,我们一定帮您圆!”大家纷纷这样说。
怎么才能攒积分呢?群防群治、社区活动、募捐冬衣、巡逻执勤、清理小广告、照顾空巢老人、摆放共享单车……总而言之,只要是做好事都可以加分。
为了帮“高振宁”圆梦,地区的居民、白领都争相做好事,公益活动处处能看到持卡人的身影。整整三个月,大家齐心协力攒够了10万个积分,8家爱心企业随即启动了捐资。
“听说能来北京,能见到北京爷爷高振宁,不少学生高兴得几宿没睡好。”远安特校校长张孝勤说,好几位未能成行的学生托他把自己的油画、奖状带给“高振宁”,几位已经毕业的学生也特意从宜昌市区坐车赶回,只为给北京爷爷带去礼物。
听到这些,两位老人又是哭,又是笑,一边听,一边抹泪。
企业和居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不论是租车、吃饭,还是住宿、游玩,都安排得妥妥帖帖。残障孩子需要更细致的看护。于是,20多位居民轮流排班,共同陪伴他们度过幸福快乐的4天时间。
这10名孩子全都是第一次到北京,还有超过一半此前没有出过湖北省。“学生们这次来北京,是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更是传递‘高振宁’的正能量,以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张校长说。
双井街道办负责人说,帮“高振宁”圆梦的行动,会一直做下去,“接下来几年,争取让远安特校的几十名孩子都有机会来到首都北京,与‘北京爷爷’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