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自实施以来,为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及老城其他地区保护和工程管线综合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面对新情况、新任务,市规自委不断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历史文化街区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建设中的应用,新修编的《规范》中提出,要进一步加强隐蔽化设计,减少对街区视觉景观的影响,保证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原汁原味。
据介绍,此次修编有多个特点。首先就是集约利用地下空间,还百姓一个“干净”的街道。《规范》提出应合理规划管线布局,落实架空线入地要求,美化天际线,营造干净整洁的街道空间,方便居民使用及街区整体风貌保护。
《规范》结合本市历史文化街区及宽度在10m以下道路不便于管线施工及运营维护的现状,合理设置管线、覆土深度、间距等规定。例如,第4.1.5条要求宽度在10m以下的道路内不应安排电压等级高于10kV的电力电缆;第3.0.10条要求不宜布置非本区使用的工程管线,第3.0.11条要求狭窄路段宜避免设置管线附属设施;第4.2节对历史文化街区工程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工程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等均以表格的形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同时,加强精细化设计,还百姓一个“安定”的街道。《规范》重点要求提高管线质量和防护水平,避免道路频繁开挖,保证历史文化街区市政管线以及周边区域的安全稳定。
《规范》要求提高管道及设备的整体质量水平,保证了管线的运行安全,包括提出“提高管道及设备的标准等级和耐久性,采用高标准管材和设备,提高施工质量标准,应用智慧城市建设技术,加强管线保护措施等”;提出了各工程管线交叉时应满足的技术要求,提出了在给水、燃气管道与热力管道交叉时各管线的保护要求,信息管道与燃气管道交叉时2m范围内燃气管道不宜设置阀门,给水管径小于100mm时增设小型消防设备等规定。
最后,《规范》要求进一步加强隐蔽化设计,减少对街区视觉景观的影响,保证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古香古色、原汁原味。明设的各种工程管线及其附属设施、设备要采取隐蔽化设计,进行美化装饰,并在形式、色彩、材料等方面与街区传统风貌相协调,条件允许的地区应尽可能将工程管线敷设在地下,最大程度减少市政基础设施对老城风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