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北京推进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

2019-11-15 07:55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本市推进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

昨天(11月14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市地震局、市应急管理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推进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工作情况。目前,本市地震监控能力达1.0级以上,震后30秒即可发布自动报告。同时,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将使北京“以柔克刚”抗御大震巨震。

建设韧性城市“以柔克刚”

何为韧性城市?市地震局局长孙建中表示,通俗地讲,当灾害事件发生时,韧性城市能够及时感知、快速应对,迅速恢复,保持城市基本正常运行,并通过自我调节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灾害风险。这一概念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成为了城市未来安全发展的方向。“韧性城市概念的提出,给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理念和策略带来了新变化,由过去的‘硬抗’转变为‘以柔克刚’,由过去比较单一的工程抗御转变为了整个城市系统的抗御。”孙建中说。

北京是全国首个把韧性城市建设任务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随着经济全球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地震灾害风险越来越复杂,呈现出链式效应、蝴蝶效应、放大效应等许多新趋势新特点。鉴于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的特性,北京的韧性城市建设,主要考虑的是地震风险下的韧性城市建设,目标是能够抗御大震巨震的影响。

近年来,本市持续开展地震环境与影响认知提升、工程韧性提升、社会韧性提升、制度韧性提升和地震韧性水平评估等五大方面工作,几乎涵盖整个防震减灾业务体系的内容。

1级以上地震能被监测到

目前,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展的“北京地震地质会战”成果,本市陆续开展了南口——孙河等5条主要地震活动断层局部区段的探测工作,完成了通州新城、顺义新城等地区的活动断层探测,产出了北京地震构造图等8张北京市地震环境系列综合图件,用于本市城乡规划建设。

监测方面,本市建成了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的地震监测台网体系。孙建中介绍,目前北京地区地震监控能力达到1.0级以上,也就是说,1级以上地震都能被监测到,而通常有感地震大概在2级以上。同时,定位精度优于3千米,震后30秒发布自动报告、5至8分钟发布正式报告,震后1小时提供仪器地震烈度分布图,为抗震救灾指挥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为了加强房屋建筑、基础设施以及生命线工程遭遇地震时具有抵抗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本市实施了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共改造学校1290所,单体4374栋,完成了防火、防洪、防雷击等配套设施改造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学校的迁移避险工作,使中小学校舍全部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同时,持续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截至2015年底,共完成楼栋抗震加固改造488万平方米,新一轮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正在推进当中。农宅抗震节能改造共完成37万户,基本完成存量的80%-85%。

社会组织和公众应对和适应灾害的能力,也在同步提高。本市已建成各类应急避难场所168处,总面积2200万平方米,可容纳300多万人,构建起市、区两级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覆盖全市的灾情速报网。防震减灾意识方面,创建了13所国家级、48所市级、171所区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防震减灾教育走进了更多校园。面向各类人群普及防震减灾知识的科普系列品牌活动、权威科普平台,覆盖人群达到千万量级。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仍有提升空间

北京是我国大陆东部历史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不但有地震灾害,还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洪灾、旱灾、渍涝、大风和沙尘暴等气象灾害。

孙建中表示,虽然近年来北京城乡的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但要抗御像1976年唐山“7.8”级地震、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那样的冲击事件,北京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仍存在提升的空间。此外,城市规模越大、人口越密集、财富越聚集、功能越复杂,城市的脆弱性就越高,如果不提前降低脆弱性、做好风险防范,一旦发生大的灾害,后果就会很严重。这正是大力推进北京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杨承渊(QN0044)作者:王谌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