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清明遇到了疫情,该如何寄托哀思? 北京已超4400人选择网上祭扫

2020-03-29 14:36 北京晚报

来源标题:网上云祭扫同样可以追思缅怀

今年清明节,避开了扎堆扫墓的高峰,谢先生和家人打算在网上为父母开个家庭追思会,写上几句心里话,传些照片,向父母“汇报汇报情况”,让二老放心。“清明遇到了疫情,我们该如何寄托哀思?”今年,因各种原因不能前往现场扫墓的家属,纷纷选择在线追思缅怀的云祭扫方式。上周六,北京市2020年清明网上祭扫服务平台开通。截至29日上午,选择网上祭扫的人数已超过4400多人。

网络祭扫也能充分表达情感

网络祭扫能不能充分表达人们的情感?在专门做互联网纪念的网站——网同纪念网的实际负责人王晓彦看来,初代“花歌烛酒香”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的个性需求。“‘花歌烛酒香’就是献花、点歌、点蜡烛,上酒、上香等最基本的祭扫服务。看看现在网上纪念馆的内容之丰富,简直可以说是一种数字情感遗产。”

网同纪念网成立于2000年,如今已有20年的历史,主要为逝者家属提供在线建馆、在线纪念等服务。如今,已建有31.5万座网上纪念馆,累计祭奠人次超过2000万。本市不少陵园的网上纪念馆也是在依托该网站运营。进入网站的一个个网上纪念馆,精心制作的内容、每日更新的动态,都是家人对逝者的无尽思念。

打开用户“白玉一方”为儿子建立的网上纪念馆,背景音乐里童声清澈稚嫩,那是孩子小时候朗诵作文的录音。打开留言,每天都有妈妈或亲朋送来的“美食”,有精美的下午茶图片,或是几道家常菜照片,看得人鼻头发酸。

网上纪念馆中有惦记着为孩子“送”去一日三餐的父母,也有十几年如一日最真挚的爱情。一位奶奶,每天都要来跟老伴儿说说话:“我去买菜了,今天天气特别好!”“要出去旅游了,跟你打个招呼!”家长里短、絮絮诉说,道不尽的思念和寄托。

“亲爱的,今天宵夜,尝尝白菜猪肉水饺吧!”一位深情的丈夫为多年前去世的妻子建立的网上纪念馆里,处处都是浓浓爱意。《因为爱情》的背景音乐婉转轻诉,留言里是丈夫对30年前“一见钟情”时感叹的追忆,是和爱妻一起朝夕相处28年的浓情蜜意,是一家三口共享天伦的甜蜜幸福。“即便是地老天荒,你永在我的心里!”“这一份情永远难了,愿来生还能再度拥抱!”

“网站不能倒,这是我们的家”

王晓彦介绍,过去丧葬祭祀一直被视为一种禁忌。即使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里,网络丧葬平台仍是一种“异类”。但现在,随着人们对互联网、移动终端使用程度的逐渐加深,人群的远距离流动,以及用户群体的年轻化趋势,网络平台以其不受空间时间局限的便利性、服务透明化等特点,日益被人所关注。人们的情感寄托在网上呈现出“一对多” 模式,大家选择网络祭扫的范围不断扩大,除了亲人,为朋友、同事、老师等建立的网上纪念馆也不少。

王晓彦回忆说,有一年网站因技术原因宕机了几天。恢复后,她以为会被用户投诉,但没想到很多用户却主动问她需要什么帮助,甚至给她打款,“网站可不能倒,这是我们的家。”那一刻对王晓彦触动很大。“网上纪念馆不是一个简单的网络空间。对活着的人来说,那是他们和逝者之间保持联系的一座桥。”王晓彦说,今年清明,该网站还针对疫情的特殊情况,推出了“特别祭奠”活动。2月5日到4月30日,免费向全社会开放纪念馆建馆通道。

万佛华侨陵园IT部门负责人赵文军也表示,网上祭祀已经成为不少家属的日常习惯。未来,这些视频、图片、心情寄语、文集整理等网络痕迹,都将成为一个家族最珍贵的记忆。这也将成为今后网络时代的一个发展趋势。

网上殡葬服务由来已久

其实,民政部门推行“云祭扫”等网上殡葬服务由来已久。民政部曾明确提出:到2020年底,90%以上的殡葬服务机构要综合利用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服务热线和呼叫中心等方式,为群众提供规范、透明、方便、多样的在线服务。

谢先生早在2004年就为安葬在北京万佛华侨陵园的父亲建起了网上纪念馆。母亲去世后,网上纪念馆就成了一家人常来凭吊二老的地方。

赵文军介绍,2002年万佛华侨陵园开辟了网上祭奠栏目,截至目前已为8000余位逝者开通建立了网上纪念馆。网上纪念馆日活量保持高位运行,排名靠前的网上纪念馆累计访问量都在千万级别。陵园方统计,今年受疫情影响,网上祭扫流量明显加大。目前每天流量有两三千人,比往日要高出一倍多。

对疫情期间不少家属希望开通网上纪念馆的需求,万佛华侨陵园还专门制定了服务预案。有建馆需求的客户,可以打电话向陵园申请,最快当天就能开通。之后,将用户名、密码发给家属,即可上传逝者的生平、照片等纪念资料。

八宝山礼仪公司生态葬项目部经理王雷介绍,一般来说选择自然葬和海葬等方式安葬的逝者没有单独的墓碑。因此北京市在长青生命纪念园内设立了纪念碑,供骨灰海葬和自然葬逝者的亲属缅怀逝者。同时,主办方为逝者家属提供网上祭扫服务,家属可建立逝者纪念馆并上传相关信息,为逝者定制“二维码墓碑”。这样无论身在何处,任何时间都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移动端进行快速便捷的追思祭扫。

北京市殡葬协会秘书长王绍全认为,未来网络云祭扫推广程度将越来越高,“智慧殡葬”也将助推殡葬行业更加透明化、健康化发展。

本报记者 金可  

责任编辑:张思宇(QX0007)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