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8月8日,200余件古乐器国博“齐奏”

2020-08-07 08:37 北京日报

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骨笛、唐代九霄环佩琴、清代十二律管……明天,200余件中国古代乐器珍品将亮相国家博物馆展厅,奏一曲“天地同和”。

“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上,200余件(套)文物分为“鹤鸣九皋 声闻于天”“钟鼓喤喤 大音至乐”“丝竹相合 妙音飞花”“云间锣鼓 日月同辉”四个部分,为观众梳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脉络。

一件件乐器,其实也是一部别样的文明史。专家介绍,早期中华文明遗址中,就有以笛、哨为代表的吹乐器和以钟、鼓为代表的击乐器。先秦至汉代,随着礼乐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乐器更加复杂化,出现了编钟、编磬等大型乐器;同时,以琴、瑟为代表的弹弦乐器产生,成为文人雅士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国家的交流日益扩大,外来乐器广泛应用于各式演奏场合,诗歌、壁画等艺术作品记录了“胡琴琵琶与羌笛”的繁盛景象。宋元之际,戏曲艺术正式确立并不断发展,乐器的运用和改良达到新的高峰,以马尾胡琴为代表的弓弦乐器的地位正式确立。明清两代戏曲、歌舞、说唱等包含音乐元素的艺术样式日益繁荣,塑造了生动多彩的民间艺术成就。本报记者 程功摄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京ICP证000032号 诚信网站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传漾
分享到: 关闭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