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玉树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近半个世纪前。
1971年,北京鼓楼医院响应国家支援边远地区的号召,整体搬迁,支援玉树。不少医生护士举家上高原,医生治病,家属教书。从此,北京话悄悄在玉树扎了根儿。
时光,没有让这份缘分变淡,反而使北京和玉树情分更浓。
2010年1月,中央决定,北京对口支援青海玉树。三个月后的4月14日,一场7.1级的地震,使对口支援瞬时提速。
对北京来说,这是一场从零开始的援建;对玉树来说,这是一次“凤凰涅槃”般的重生。
十年,47亿元,四批176位援青干部将北京的帮助带到玉树,与玉树人民携手,在废墟之上,建起一座新城。
玉树机场外的高速路两侧,北京援建的路灯挺拔矗立,灯杆上悬挂的国旗,鲜艳夺目。车流涌动的结古大道旁,商店、超市、宾馆、饭店鳞次栉比……“若不是亲身经历,谁能相信,这里曾被夷为平地;若非亲身参与,谁又能想象,短短十年,废墟之上能有这样一座新城?”尼玛措毛望着窗外,泪光闪动。地震来临的时候,她正送儿子上学,那天周遭的哭喊声,她至今难忘。尼玛措毛身后的大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正是窗外的繁华……北京援建的智慧城市管理服务中心,记录着玉树每一天的变化。
远处的青山中,地震中损毁严重的禅古寺,重新屹立;山下的巴塘草原,绿草茵茵,欢歌笑语……青梅刚刚跳完一曲热巴舞,脸上绽放着开心的笑。十年前,这样的笑容很少。初中肄业的她在家帮父母放牧,照顾弟弟妹妹,对于未来,她懵懂茫然。北京的援建给了她改变的机会,她成了舞蹈演员,用飞旋的舞步,迎接来玉树的宾客。
一大早,44岁的才吉就捧着哈达站在门口,等待北京医生来巡诊。因为脑瘤,才吉左眼失明。北京医生第一次来哈秀乡巡诊时,才吉家让他们大吃一惊——家里除了床,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第二次来,除了看病,北京医生们还带来了柜子、椅子、茶几,帮才吉在房前搭了一个简易阳光棚……“这才像个家啊!”
翻越海拔4812米的哈秀山垭口,笔直的公路,通向治多县。
索南达杰的雕像矗立在治多县的主要大街上,环保英雄目光所及,是现代化的体育场、文化馆,以及阳光下欢乐的人们。不远处的草原上,北京援建的活畜交易市场即将投用,那里不仅有公平的交易环境,还有完备的防疫病设施……
称多县,嘉塘草原上,拉加骑着白马,为合作社放牧。望着漫山遍野的牦牛,拉加开心地笑着,“我们自家的牦牛都入股合作社了,人多力量大,再也不用担心雪灾时没草料了。”合作社年底有分红,拉加家的年收入翻了好几番。这样的合作社在全州有206个,这是北京给当地牧民开辟的致富新路。
嘉塘草原深处,一处现代牧场正逐渐成型,拉加期待着,能在那里亲手培育出更优质的牦牛。
海拔4200米的曲麻莱县城,北京援建的移民小区,60余户贫困牧民住进了新家,用上了WiFi、自来水、抽水马桶……这房子可不白拿,要承诺学门技术,自食其力。
劳务实训基地是北京市昌平区援建的,免费为牧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看着父母到培训基地“上学”,刚上一年级的小姑娘说:“以后我想去北京上大学,毕业了再回家当老师。”
……
援青十年,近半个世纪的薪火传承,同甘共苦,玉树人早已将北京人视作亲人。北京人也心怀感恩,铭记着这三江之源的中华水塔,为中华民族的绿水青山所作出的牺牲。
援青十年,北京倾注全力。重建、民生援建、产业援建……累计投入已达47亿元,实施各类援建项目324个,助力12.97万贫困人口脱贫,玉树州一市五县顺利完成摘帽。
援青十年,玉树重生。三江之源滋润的土地上,一座座新城欣欣向荣。石经城、可可西里卓乃湖保护站、北京湿地公园、玉树琼龙公园……涓涓细流汇成的大河,宛如玉带,串起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北京印记。
援青十年,每一个项目,每一次慰问,都不是简单地赠予,而是群策群力,共同的努力撬动玉树发展的车轮,为高原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让高原共享北京的优质资源,为孩子们延续读书的梦想……
玉树地震纪念碑,就矗立在玉树市到机场的必经之路上;地震中受灾的一家旅店,还保持着坍塌的姿态……难以忘记的伤痛,让这座城市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重生,所有为之努力的人们心中,都有一个心愿——
愿所有生命站立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