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八子侄三人赴死 跟党走忠烈满门——崔显芳之子崔阳春深情回忆父兄革命历程

2021-05-11 05:23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八子侄三人赴死 跟党走忠烈满门

摄影/本报记者 刘畅

“1922年夏,父亲为了替乡亲们向奸商追讨回杏仁钱,从田庄追到天津,又到了南京,而后两年杳无音信。1924年,父亲回到家里站在母亲面前,母亲问他‘你是人是鬼’……”追忆起半个多世纪前父亲的事迹,已过耄耋之年的崔阳春不禁落泪。

崔阳春口中的“父亲”,名叫崔显芳,这是一个被镌刻在京西大地上、被所有后人叫得铿锵响亮的名字。他是门头沟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也是京西山区第一位播火者,创建了京西山区第一个党支部、第一个宛平县委,他用自己无私无畏的奋斗与牺牲,让星星之火在京西大地上形成燎原之势。在他的教育及影响下,他的儿女以及一代代后人前赴后继“跟党走”,让门头沟的革命精神得以代代相传。

任重道远返故里

永定河畔播火种

根据崔阳春的回忆,没有归家的那两年,父亲自己写状纸、打官司,追回了杏仁全部货款,“这件事让父亲深感没有文化就会被人欺负,所以他没有返回家乡,从南京追回钱款后毅然到上海求学,至此走上了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回乡后,崔显芳在京西大地开展的一系列革命活动,崔阳春如数家珍:

“父亲在上海求学期间入党后,于1924年返回家乡,背负着共产主义理想,开始利用写春联等方式,宣传进步思想、进步书籍,开启民智;他出资将家中两间房辟为教室,创办田庄完全小学,除了启蒙教育之外,亲自讲授《呐喊》《彷徨》《共产党宣言》,传授革命思想;1928年,父亲资助地下党员路费,发展地下党员;1932年9月,创立了中共田庄高小支部,这是京西山区最早的党支部,同年还创办了中共宛平临时县委;1933年春,中共宛平县委正式成立,这是门头沟地区党的建设的一个里程碑。而后办学屡遭反动政府的破坏,父亲又办起了‘一元春’药铺,以行医为名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

1932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崔显芳组织田庄高小60多名师生和农会会员组成百十人的游行队伍,手举火把、打着横幅,边走边高呼“反对内战,一致抗日”“反苛捐杂税”等革命口号。放眼望去,夜色中的深山峡谷,游行队伍组成了一条壮观的“火龙”,这就是由崔显芳发起的在京西革命历史上有名的“提灯会”。

发动群众抗捐税

燎原之火不可挡

“父亲的一生始终把劳苦大众的疾苦放在心上,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从为民解忧解难的角度出发的。”崔阳春说,父亲的所有事迹中,令他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发动群众抗捐税,以及解救矿工的英勇作为。“那是个大旱之年,农民生活极为困苦,但当局的苛捐杂税有增无减,父亲和他的同志们发动农民组成请愿团,数百人开进青白口分驻所,要求免除苛捐杂税……斗争取得了胜利,这伙人再也不敢来收税,并称‘北沟人(田庄一带)不好惹。”崔阳春回忆道。

抗捐税斗争的第二年,崔显芳变卖自家耕地组织了反对“关门锅伙”的斗争,拯救了200多名矿工。当时,田庄附近长沟峪一名国民党人开办了一个煤矿,想出“关门锅伙”的名堂,工人来矿未上工前,可先借贷20块大洋,利息三分,月底还不清,下月本息为26元,且规定矿工须在其锅伙内吃饭,饭费昂贵,工人的工资扣除饭费所剩无几,根本无法偿还借款及利息。矿主利用这套办法将矿工牢牢地困在矿内。

“父亲了解到此情后,自己出资写状纸告状,官司打了一年多,最后法院判决矿工还清20元借债后可以出矿。”崔阳春回忆说,“但矿工根本无法还清20元借债,于是父亲又带头卖掉自家四亩良田,发动党员和群众资助,替工人们还了债。解救出的矿工中,有人追随父亲加入了地下党组织,和父亲一起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斗争。”

这段革命历程给家乡人民留下的深远影响,在崔阳春成长的岁月中得到了印证。1952年,崔阳春在斋堂师范中学班学习期间,一位叔叔知道他是崔显芳的三子特别兴奋,原来他就是当年被救出来的矿工之一。“要不是崔显芳捐钱、打官司救我们,早就死在矿里了。”这位叔叔对崔阳春说,并叮嘱他“好好学习,做你父亲那样的人”。

永远“跟党走”

革命精神永相传

崔阳春不仅没有辜负老矿工的叮嘱,带着左上肢的残疾(14岁时被地雷所炸),他从小就发奋读书,而且深受父亲和兄长们的影响报考了法学专业,并在上学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检察官,而后又做了十多年的律师工作。工作期间,为民追贷款、起诉、应诉,足迹遍布二十多个省市区、无数个乡村;为慕名而来的数十村的门头沟父老乡亲免费做法律咨询,一些民事案件复杂繁琐,费时、费力,他也自掏腰包取证调查、无怨无悔。

回忆起成长之路,崔阳春尤为记得年幼时期父亲牺牲后,家境极为困窘,两位大哥均在外参加革命,他曾经想过弃读陪在母亲身旁,却遭到母亲的强烈反对,“你父亲在世曾经说过,要想尽办法让你们多读书,要受革命教育,要立志成长。”崔阳春说,当年父亲留下的“跟党走”的遗嘱,更是令他终生难忘。

“1934年,父亲被敌人抓捕入狱,面对严刑拷打,他宁死不屈,始终不泄露任何党组织情况,第二年保外就医,抬到家没几天就含恨离世。父亲临终前已不能言语,他用手势将大哥二哥叫到跟前,用手指在儿子手中比划着‘跟党走’。”崔阳春回忆说,父亲崔显芳这一句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遗嘱”,成了他们整个家族的座右铭。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崔显芳的儿子和家侄8人中,除幼子崔阳春于1962年入党外,全部都在抗日战争前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斗争,有的成为抗日英烈,儿媳、侄媳中也有数人加入党组织和革命队伍。崔家一门共有四位革命烈士,除崔显芳之外,崔一春不惧敌人活埋威胁,从容赴死;崔克勤为掩护群众只身引开敌人,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牺牲时年仅16岁;崔锦春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在执行一次紧急任务时不幸牺牲。

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不仅凝聚着崔氏后人,也影响着田庄父老乡亲,照亮了京西山区一代代接班人的心。现如今在门头沟区雁翅镇田庄村,京西山区中共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崔显芳烈士纪念馆和故居、雁翅镇烈士纪念碑、崔显芳烈士纪念碑,作为“跟党走”的教育基地,已成为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示范基地。崔显芳的三个字遗嘱“跟党走”,成为这里最耀眼的高频词汇。

由于行动不便,近年来崔阳春已经很少回家乡。去年,为解老人相思之苦,子女带他回去了一次。当走到门头沟山边时,时年86岁的崔阳春潸然泪下:“太行山的山,永定河的水。这一山一水的背后,承载着太多的故事。人要忠心,火要空心,这是父亲给我一生的昭示。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京西革命精神永相传。”

责任编辑:詹雨泉(QZ0018)作者:林艳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