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最严格管控措施护好一盆净水 北京密云生态富民促双赢

2021-06-01 04:35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密云生态富民促双赢

护好一盆净水,密云绿色发展促天蓝山绿水清。 本报记者 王海欣摄

燕山脚下,碧波荡漾,密云水库宛如一块碧玉镶嵌在群山之中。

60多年前,为治理潮白水患,七座大坝拔地而起拦洪,两年建成京城最大蓄水库;南水进京前,市民每三杯水中有两杯来自密云水库……对于北京,密云水库功劳很大。

多年来,密云关停矿山、退出禽畜养殖,全力保一盆净水。如今,密云水库执行最严格管控措施,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生态富民。

394个摄像头覆盖库区

305公里的尖刺围网围绕密云水库,隔网相望,2.85万亩库滨绿化带已郁郁葱葱,像是给水库戴上“绿项链”。“您已靠近一级水源保护区,请尽快离开。”入库卡口的摄像头传来清晰的喊话声。

“这是最新上线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像这样的高清摄像头共有394个,可以实现对水库周边的监控全覆盖。”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负责人宇兴评介绍,这394个摄像头主要安装在以前重要的钓鱼位置、进出水库卡口、近水的村庄和单位、围网周边的重要道路等,具备“喊话”功能和人脸识别、车牌号识别等技术。位于库中制高点的荞庄岛和山安口安装了两个360度全景摄像机,并应用了热成像技术,监测范围可覆盖方圆5公里,不仅阴雨、雾霾天气可以感应到库面上的活动,就连夜间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试运行至今,发现偷钓、偷捕等违法行为并立案的近80起。

此外,无人巡查船也将在8月前上岗,每艘续航可达7小时,计划配备四艘,实现24小时运转。群众保水队伍进一步壮大,已有2150名“保水网格员”。

绿色产业生态富民

初夏时节,清澈的潮河、白河从上游穿林而来,滋润着两侧初绿的植被;京冀协同护水,两道净水潺潺入库;云蒙山、雾灵山、云峰山山势起伏,花海连绵。洋溢着花香的季节,也是蜂农忙碌的时节。在高岭镇奥金达蜂产品专业合作社,成群的蜜蜂从蜂箱口不断飞进飞出,广采花蜜。

小蜜蜂是生态向好的晴雨表,也是富民增收的金元宝。奥金达合作社拥有入社蜂农571户,遍及密云区9个镇、91个自然村,标准化养殖基地140余个,产蜜蜂群5.9万群,年产蜂蜜2000余吨,产值近5000万元。密云水库北岸蜜源植被茂盛,拥有野生蜜粉源植物60科156属1000余种,已成“天然蜂场”。

不仅如此,日销两万斤的石匣甘薯、户均增收3万多元的仓术会林下木耳、峭壁洞窟种出的大树洼山洞蘑菇……特色农业奏响了密云乡村振兴奋进曲,当下已布局特色蜜、水库鱼、环湖粮、山区果、平原菜的产业体系,引进冷链仓储物流企业,提升农产品存储保鲜能力,并大力扶持农产品电商,带动农民增收获益。

绿荫如海,依山而建的8个小院错落,下栅子村“大城小苑”民宿十分火爆,预订已排到下月。近年来,密云区积极鼓励将乡村闲置的农宅、废旧的厂房、学校、养殖基地进行资源旅游化利用,建设精品乡村酒店、特色民宿、休闲农庄,成为密云休闲产业的发展模式。目前已建成乡村酒店、精品民宿、休闲农庄130余处,民俗户1300余户,约有1.8万人依靠着生态旅游走上致富的道路。“五一”假期,接待游客134.81万人次,旅游营业综合收入1.37亿元。

开展野生动植物本底调查

得益于持续向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多的野生动植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蹭着树皮解痒的野猪“妈妈”,身后跟着一溜儿小野猪“宝宝”;调皮的灰鹤幼鸟对着相机镜头啄来啄去;两只斑羚为了争夺地盘开始犄角大战……这些珍贵镜头都是由密云区园林绿化局在野外新布设的红外相机记录下的。

为建设完善的野生动物监测体系,去年11月中旬,密云区在原有监测点位的基础上,在北部山区、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密云水库库区等地分区域布设了200台红外相机进行全天候监测。“早期主要是通过人眼和望远镜进行监测,只能看到一些常见的鸟类及不太怕人的野生动物。”密云区园林局相关负责人张德怀说,红外相机的数量扩大后,拍到了许多难得一见的动物,如豹猫、赤狐、貉、斑羚等。

作为首都重要水源地和生态涵养区,密云多年来的生态保护和植绿护绿,营造了多样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华北地区难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目前,密云区正在开展野生动植物本底调查工作,摸清野生资源“家底”。据统计,密云区现有野生植物1200余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2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种,分别为黄檗、紫椴、野大豆;大花杓兰、轮叶贝母、槭叶铁线莲、扇羽阴地蕨、北京水毛茛、刺楸等北京市一级保护植物8种;软枣猕猴桃、核桃楸、岩生报春等北京市二级保护植物64种。全区有野生动物452种,其中鸟类388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雕、黑鹳等2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灰鹤、隼科、鸮科等65种。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密云区已相继开展野生动植物本底调查、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育、野生动物科学救护放归、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科普宣教、自然保护地整合、湿地保护与恢复、鸟类栖息地恢复等工作,科学有效地保护濒危物种。

责任编辑:詹雨泉(QZ0018)作者:王可心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