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早已习惯手指轻轻点一点,快递小哥送货上门的服务。然而早在60多年前,北京房山周口店的一个不起眼的供销社分销店就已经领先时代、开启了送货上门的服务,后来这段故事还被拍成了电影,直到今天,他们的事迹依然被大家铭记、传颂……
商店装进背篓里
走进今天的房山区周口店镇泗马沟村,你会感叹于它极佳的自然环境,这里山高林密,植被茂盛,景色宜人,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村里打造开发了药王谷风景区,老百姓靠山吃起了旅游饭。然而今天我们眼里的“金山银山”,在60多年前生活在这一带几个山村的百姓看来,却是摆在眼前的一道道障碍,出山购物成了一件费时费力的差事。而就是在那时,黄山店分销社的一个举动轰动了全国,那就是送货上门。
泗马沟药王谷风景区
第一个想到提供送货上门服务的名叫王砚香。1956年,当时26岁的王砚香从周口店供销社调任到黄山店分销社担任负责人。黄山店分销店是黄山店公社仅有的一个商品供应点,黄山店公社的7个行政村,泗马沟、葫芦棚、长流水、涞沥水等村,500多户、2800多口人全靠这个分销店供应生产生活物资。
1957年底,全国掀起农业生产的高潮,平整土地、兴修水利,群众几乎全部都去参加生产劳动,黄山店公社也不例外。一次,王砚香在参加公社劳动的时候无意中听到了有社员念叨:“生产太忙了,缺盐缺煤油都没有时间到供销社去买。”黄山店公社覆盖村除黄山店外,其余6个村几乎都是山村,各村通往山下的路基本上都是羊肠小道,牛马车辆无法通行,出行基本靠腿,平日村里人到分销店买个针头线脑、油盐酱醋都得搭进去一天的功夫,如今劳动生产任务繁忙,更难抽出人手去买东西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经过一番琢磨,王砚香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把商店“搬搬家”,背着背篓送货上门。在那个售货员守着柜台等顾客的年代,这个想法无疑是很超前的,要不要送、怎么送的问题在职工中产生了分歧,一时难以统一。
王砚香与职工一起为山区群众送货
作为分销店的负责人,王砚香决定先带人跑一个村试一试。
他找来了背篓,装上煤油、酱油、食盐、成药等二三十种群众常买的货物,打算先去人口比较多、居住较为集中的长流水村。
令王砚香没有想到的是,背篓里原本计划销售一天的货物不到两个小时就卖光了,社员们意犹未尽,还马上下了“订单”,盼望王砚香能再送货来。生产队的负责人高兴地拉着他说:“你们把这些商品送来,给我们节约了多少人工啊!以后一定要常来。”
长流水村的情况令分销店的职工们群情振奋,6人一致同意开展背篓送货服务,方便群众,支持生产。每次上山他们除了要背一篓货,还要带一个记事本,专门用来记下社员需要的货物。几个村跑下来,“背篓商店”打出了名气,所到之处深受群众的欢迎,职工们也感到颇为骄傲,都抢着去背篓送货。
期望背到肩头上
当时黄山店分销店提出的口号就是“宁愿自己千辛万苦,也不让百姓一时为难”。而这可不仅仅是一句口号,王砚香和同事们用实际行动把这句口号落到了实处、行到了极致。
王砚香与大家分享背篓上山送货的经验
涞沥水村有一名社员叫许士海,他和老伴儿住在锯齿山上给生产队放羊。平时吃水要到下边山谷中去背,因为没有水缸,只能吃一桶背一桶,很不方便。但生产队里有100多只羊,昼夜都有小羊羔降生,一刻也离不了人。得知这一情况后,分销店决定把水缸送上山去。
水缸不是一般的货物,百十来斤压在身上,脚下又是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一不小心脚底一滑就有可能水缸变瓦片。王砚香和职工杨守林俩人把水缸用麻绳系牢,轮流着背,一路手脚并用,小心翼翼地往锯齿山上爬。平时只需一个小时的路程,俩人整整走了大半天儿才到许士海家。看着眼前锃明瓦亮的大水缸,再看看一旁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的王砚香二人,老两口感动得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其实背水缸还不是最难的,与之相比,背篓背猪真可谓极限操作了。
泗马沟大队二道沟村村民王占金养了一头猪,有一百多斤重,打算送到分销店销售,但问题是这头猪腿有残疾,不能走远道儿。王砚香和店里畜牧指导员一商量,既然不能赶着走,那就只能背着走了。背猪和背缸可不一样,虽说都是百十来斤重,但背缸只是出一身汗,可这猪是活物,在背篓里又拉又尿,等到了分销店,俩人的衣服早就臭不可闻了。
背篓走进电影中
转眼到了1965年,这天王砚香接到一个通知,一位名叫程汉琨的演员要来“背篓商店”体验生活,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
为了体验背篓送货员的工作,程汉琨还专门买来一双和王砚香一样的球鞋,背着同样的背篓和货物出发送货。
电影《红色背篓》剧照
第一次送货的经历令程汉琨印象深刻。一开始他兴高采烈,脚步轻盈,比王砚香走的还快。但走了不到一半,脚步就跟不上了,腿肚子直打转,脚上磨出了一串串血泡,双肩仿佛背负着千斤重担,每走一步都变得无比艰难。王砚香见状赶紧将他的一部分货物匀给自己,并进一步指点他背负重物匀速走山路更省力,示范正确的背背篓姿势,以及到了山上如何与社员沟通交流等。
电影《红色背篓》取景地——泗马沟村
王砚香耐心讲,程汉琨用心记。几趟下来,程汉琨终于真切体会到“背篓商店”的苦与乐,山路走起来也越来越顺溜。当年,以黄山店分销社及王砚香为原型的电影《红色背篓》一经上映,在全国产生很大反响,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商业工作者专程到黄山店学习取经,山乡热闹起来了,王砚香也更加忙碌起来。
“红色背篓”精神代代传
当年黄山店分销合作社职工这种坚定跟党走、坚决听党话、坚持为人民的精神被称为“红色背篓”精神,这种精神在这片山乡生根发芽。
近些年来,黄山店村依托坡峰岭景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在盘活闲置农宅发展休闲旅游等政策引导下,黄山店村大力吸引社会资本与人才,利用搬迁腾退出来的农宅,陆续建成“云山石屋”“姥姥家”“桃叶谷”等54个院落的精品民宿品牌,以全新的角度延续“红色背篓”精神,富裕乡民,服务大众。
黄山店村红色背篓餐饮部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红色背篓”精神,2018年,黄山店村创立了“红色背篓精神传承教育基地”,旨在更好地激励人民铭记历史、传承光荣、不忘初心、不懈奋斗,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做出新贡献!每年这里都会迎来一批批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党员群众参观体验学习。
如今坡峰岭一带的山区中,曾经崎岖的小路早已变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被称为“背篓商店”的黄山店公社分销店也已不复存在,但“坚定跟党走、坚决听党话、坚持为人民”的“红色背篓精神”仍在一代代传承。(来源:北京美丽乡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