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直门中学迎来八十华诞 “保尔班”回校追忆“青春万岁”

2015-12-06 13:50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东直门中学今日迎来八十华诞

6日上午,北京市东直门中学迎来了八十华诞,各界校友纷纷“回家”为母校庆生。校史上闻名的“保尔班”学生和老师代表也回到学校,追忆了他们的青春岁月。

据了解,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东直门中学的前身——当时的女二中,以红红火火的“保尔班”享誉京城,作家王蒙先生以“保尔班”为原型创作了小说《青春万岁》,成为北京女二中的一张特别名片。第一届“保尔班”的班长孙桂英,如今已是年逾80岁的老人,她为大家讲述了“保尔班”成立的背景:1952年,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正在全国风行,保尔·柯察金成了中国年轻人的偶像。全班同学希望班集体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在班主任高贤明的建议下,“保尔班”的名字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认同。1953年,该班级被北京市教育局和当时的苏联大使馆正式命名。“我们班上的同学每天早上都要诵读保尔名言,轮流书写班级日志,记录每天的学习生活。这本班级日志还曾经在莫斯科的博物馆里展出过。”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保尔年级”代表王慧玲回忆,作为孙桂英的学妹,他们随后入校的学生深深受到第一届“保尔班”的影响,“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的一生不能碌碌无为,不能虚度年华。这些话我们一直记在心里,在生活中实践。”王慧玲介绍说,当年班上的同学还曾经成功“跑步到莫斯科”。原来,当时的学生查询了从北京到莫斯科的总距离,大家将每天的跑步里程累计起来,最终胜利“抵达”莫斯科。而上世纪八十年代“保尔班”的优秀班主任丁文贵,至今还留着学生的作文原稿,被传为一段佳话。学校负责人表示,从“保尔班”到今天的实验班,虽然时代在变化,但是保尔精神却一直蕴含在东直门中学学生的底蕴中。(牛伟坤)

责任编辑:魏超(QN0014)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