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石窝汉白玉资源及雕刻艺人流失严重
百万方汉白玉“家底儿”咋能守住
房山区汉白玉基地内,大车将要把汉白玉运往外地。
陈师傅称,这块儿石料应属于特级汉白玉,十分难得。
高庄村内一雕刻厂为私人别墅定制的汉白玉制品。
“记者同志,你们快来看看吧,成堆的汉白玉石料就堆在矿山周边、半山腰、道路边,很多外地贩子来拉货,汉白玉就快给卖光了。”“故宫曾和大石窝签约打造文创项目,20名雕刻艺人还参加了考试,说要去修复文物,现在怎么没动静了?”……本报多次接到北京房山区大石窝村民及雕刻艺人的来电,急切呼吁对大石窝汉白玉资源加强保护,杜绝资源流失。
北京房山大石窝是汉白玉的故乡,出产的汉白玉被称为“国宝”,驰名中外。其开采雕刻已有两千多年历史。2006年,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被纳入北京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那里的汉白玉资源保护情况如何?记者赶赴大石窝镇进行调查。
大石窝汉白玉石料存量仅百万立方米
“国家为了保护大石窝的汉白玉资源,从提出保护性开采到2017年彻底封停最后一处矿山,曾采挖了2000年的汉白玉矿,如今已被淹没于深有70米的潭水之下。停止开采后,已经开采出来的汉白玉石料,便成了大石窝、房山区甚至北京市的宝贝,但现在,就这点儿‘家底儿’,仍在逐渐流失。一旦汉白玉石料被当地矿主卖完,大石窝再无汉白玉。”今年60岁、在大石窝从事汉白玉雕刻30余年的陈师傅告诉记者,他前两天还见到两辆大车装走了两大车厢汉白玉石料,“车牌都是外地的。”
大石窝现存还有多少汉白玉?5月11日中午,陈师傅带领记者前往高庄村汉白玉料场察看汉白玉石料情况。自高庄村村委会北行不久西拐,记者便见道路两侧堆有一堆堆小山似的洁白石料。陈师傅透露,目前这些石料数量少多了,除一部分转移到大石窝镇东南近两公里处的岩上村存放外,其余大多已经卖出。现场,陈师傅教记者如何在众多石料中辨认汉白玉:“你看这两道比较宽的线,我们俗称‘铁’,这两道线中间洁白无瑕的部分是‘肉’,肉厚有两尺、或是三尺,就叫‘二尺白’、‘三尺白’,这就是汉白玉。”
陈师傅一边看,一边讲,辨认汉白玉就像“赌石”,标准多,奥妙也多,“眼光好的师傅,能从一堆石料中一眼辨出哪块儿是真正的汉白玉。”
按照陈师傅指点,记者在一堆堆洁白的石料中细心寻找,发现沉积在两条灰黑色“铁”线间的“二尺白”“三尺白”,并不多见。
在现场,记者发现在一块“二尺白”上,写着一个“范”字,另一块儿石料上写着一个“朱”字。问陈师傅,他答道,“这些标记号的,代表已经被人收了,有了买主。”
记者随陈师傅在高庄村料场寻找近一个小时,仅找到数块汉白玉好料。他感叹好的汉白玉石料已经相当稀少。
带着深深的遗憾,陈师傅又带记者来到岩上村料场。“这个料场中汉白玉的等级和数量,明显要强过高庄村料场的。”据陈师傅估算,该处汉白玉出材率可达70%。
湛蓝的天空下,一块块巨大的洁白石料叠放在空地上。记者发现有不少好石料都做上了标记,侧面上写有“1481”“200B”“2026”“1479”“436”等字样。有的石料上还写着各种姓氏。“这些标记编号的,多是名石有主儿了。”陈师傅说,之前他带人为自己工作的雕刻厂找汉白玉,也这么做编号。
“这块儿料好,”陈师傅兴奋地说。记者赶过去,一眼看到一块儿质地洁白、细腻的石料摆在地面上,“我干了30多年,这么好的料还是第一次见。”
围着该块巨大的汉白玉,陈师傅用脚步丈量长度,又张开手指丈量宽度、高度,最后确定该块石料长12米多、宽约3米、高1米多,“‘肉’有一米多厚,有36立方米,每立方米按3万元算,光荒料就能卖100多万元,辎重有36吨,得用50吨的吊车才能搬动。”陈师傅分析,该块石料应属特级汉白玉,甚至可以和故宫“云龙阶石”媲美。同时,陈师傅又担心,如此难得的汉白玉石料,若被商家图赚钱而随便卖掉,被雕刻成别墅或庭院的装饰,“那就太可惜了!”
记者了解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目前大石窝汉白玉石料存量仅百万立方米。
一些加工厂粗放制作用于建材装饰
沿石水路南行,一进高庄村不久,记者便看见房山区汉白玉基地的拱形大门,大门两侧各摆有一尊汉白玉石狮,发髻后卷,龇牙怒目,威猛彪悍。进入大门,一汉白玉基座前摆着两块巨大的汉白玉石料,地面上还散落着一些碎石。大院南侧摆着一排汉白玉雕塑,有人物、石桌石凳以及鸟兽形象。细心观察,可发现一些雕塑已磕碰受损。
大院西侧传来一阵大车启动的轰鸣。循声望去,记者看到3名工人正忙着用一辆黄色吊车将石料装上一辆大卡车,一块石料便占去大半车厢。“这些是汉白玉吗?”记者向其中一人询问,“是。”该名工人回答。
“这是要运到哪儿去?”
“运到外地。”
该辆卡车车牌显示为外地车。家住该基地附近的一名村民告诉记者,村里不断有外地大车来拉汉白玉,有的甚至贷款囤货。“一旦大石窝的汉白玉卖完了,国家或是北京市的重点工程项目,再想用汉白玉,就得高价从外地买回来。”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雕刻厂负责人透露。
该名负责人的担心并非多余。记者了解到,通州区前不久改建一处公园,公园壁画采用的汉白玉雕刻,正是舍近求远从外地采购的。记者向该公园设计方负责人询问,为何不从大石窝购买汉白玉制品。该名负责人表示,一是因为大石窝汉白玉存量已很少,二是雕刻艺术水平应提高。
房山区汉白玉基地斜对面有一家大型雕刻厂。一厂房内切割机正在切割一块巨型石料,厂房内飘满石粉。另一厂房内,则成箱装满了汉白玉扶手及罗马柱,“这全是汉白玉的,是燕郊一别墅订做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将这些汉白玉雕刻成艺术品,同样一立方米汉白玉,雕刻成一个工艺花瓶的艺术价值,可能要远远超过做成护栏的价值。
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外地来大石窝采买汉白玉做建材装饰的人很多。记者以装修别墅庭院为名,向多个厂家提出预订汉白玉制品,均得到了肯定回答。
“大石窝雕刻艺人只剩20人了”
让大石窝雕刻艺人孟师傅念念不忘的,是其在2017年参加过的一场汉白玉雕刻培训与考试。记者了解到,该场培训及考试由故宫博物院为养心殿文物修缮所选拔,孟师傅等20人一直期待着能进故宫修文物,“作为一名雕刻艺人,这不仅是一生的荣誉,同时也能提高雕刻技术、艺术,让汉白玉雕刻手艺得以传承。”
“那场考试,你拿到合格证了吗?”记者问。
“拿到了。”孟师傅找出证件给记者看。
“这个项目有什么进展吗?”
“没有,发证后,再没动静了。”孟师傅告诉记者,随着汉白玉资源的流失,雕刻艺人也在慢慢流失,“原来仅大石窝村就有手工艺人300余名,当时都是师父带徒弟。现在,留在这个行业里的也只有20人了。”
进入一家名为“鑫佳雕刻”的工厂,记者见到展室内摆着各种汉白玉雕塑,“这300余件,全是手工雕刻,”今年56岁的雕刻艺人丁瑞光告诉记者,就在他等着进故宫修文物的时候,却和不少雕刻艺人一起,被派往一家单位做保洁,“为了养老保险,不少雕刻艺人都去了与雕刻手艺无关的岗位。”
“之前,从市里到镇里,对汉白玉的保护搞得红红火火的,大石窝自2010年至2012年还连续搞了3年的中国汉白玉文化艺术节,这两年,对汉白玉的保护,咋没动静了?”记者将汉白玉资源流失以及雕刻艺人关心的问题,反映给房山区、大石窝镇,以及曾与大石窝镇签约、称将把汉白玉打造成文创产品的故宫博物院等相关部门。大石窝镇一相关负责人回应,2017年大石窝镇的确制定过一揽子有关汉白玉保护利用方案,但该方案一直未能推行。记者多次与故宫博物院联系,询问其对大石窝汉白玉的保护性利用举措进展,但截至发稿记者也未能收到相关回复。
本报记者 张淑玲
对话
“请为大石窝留住文化之根”
记者:为什么要保护大石窝汉白玉?
丁瑞光:房山大石窝是“汉白玉的故乡”,该处出产的汉白玉被称为“国宝”,其开采雕刻已有两千多年历史。2006年,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被纳入北京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认为,北京市、房山区及相关部门,应出台政策保护有限的汉白玉资源,传承雕刻技艺,避免这两项宝贵资源的流失。这不仅仅是为了汉白玉,为了大石窝,更是为了留住一份中华文化。
在故宫、天坛、天安门、军博、中华世纪坛等重点工程项目中,汉白玉都有大量使用。从国家到市里也一直在不断加强保护。2017年,汉白玉矿山全部封停,被采挖出的汉白玉也从保护性开采,进入到保护性利用。为此,大石窝自2010年起至2012年,曾连续举办过3届中国汉白玉文化艺术节,可不知为什么,这两年来感受不到对汉白玉资源及雕刻艺人的保护,大家都忧心忡忡。
记者:您是怎么走上汉白玉雕刻之路的呢?
丁瑞光:大石窝人对汉白玉情感浓烈,汉白玉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大石窝人。我初中一毕业,就跟着父亲丁福山学雕刻,进矿山、挖泥浆、认石头、切石头,从粗加工到拜师学精细雕刻。一次錾石磙,我有点儿懈怠,下錾没力气,父亲就让我看着他錾,要我调整好心态和力道,不蛮不慌、不急不躁、不深不浅,说学雕刻要的就是这股气儿。
我父亲曾带队到故宫修过文物。听说那次大石窝一共派去了三四十名石匠。一般石料就有三五吨,重的10多吨。父亲在前面喊号子,一声长长的“来”音,在石料两侧及后面抬运的叔伯们,就一齐长长的“哎”音回应,一条大石料,便妥帖地跟着向前挪。现在这号子,已经失传了。
从故宫修文物回来,父亲便将他的衣钵——一套家伙斗子作为传家宝传给了我。背着这套家什,我从大石窝的南大坑采选汉白玉石材,现场切割,一直到雕刻完成,还参与了中华世纪坛、西安大雁塔等多项重大工程。雕刻这条路,我已经走了39年,现在却不知道该怎么走下去了。
记者:对于传承大石窝汉白玉文化,您现在有什么担心?
丁瑞光:一是汉白玉资源外流,存料越来越少。二是雕刻艺人转行,人数越来越少。原来大石窝村雕刻艺人有300多人,现在只剩下20人。我一直坚持纯手工,从大石窝年龄最小的雕刻匠,如今成了年龄最大的师傅。
大石窝汉白玉文化传承面临断层,这是我最担心的。我认为对于汉白玉资源保护及历史文化传承,亟须政府的力量。我们呼吁相关部门能开展调查,摸清大石窝的汉白玉家底儿,然后尽快出台政策,堵住汉白玉外流,为大石窝留住文化之根。
本报记者 张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