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4月19日开跑 机器人“跑团”备战正酣

2025-04-18 05:12 新京报

来源标题:机器人“跑团”铆足劲儿待展身手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周六上午将在北京亦庄鸣枪起跑。4月17日下午,新京报记者来到机器人“跑者”驻地,无论是大个子机器人,还是“小短腿儿”机器人,它们都在工程师的带领下备战正酣。开赛的时间日益临近,无论是机器人“跑者”,还是负责训练它们的工程师,都铆足了劲儿,准备在赛场上一展身手。

除了机器人将跑上赛场,参加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的选手们也将和机器人站上同一赛场。机器人和人同场竞技,这在全球同样尚属首次,如何实现精准、高效的调度?本次比赛,赛事组织方用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为比赛保驾护航。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关注1 备战

“天工U ltra”:

奔跑速度上极具爆发力

本次人形机器人半马中,“天工U ltra”将作为“天工队”的主力“选手”出战。“天工队”发言人魏嘉星介绍,“天工U ltra”在高密度一体化关节和机器本体的散热技术、运控算法的鲁棒性以及能源系统的效率等多方面已具备很高水平,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目前“天工U ltra”的备战状态良好,“我们非常期待‘天工’在本次半马中取得好成绩。”

此次马拉松赛,无疑是对人形机器人在真实环境中综合性能的一次系统性检验。魏嘉星介绍,“天工U l⁃tra”因其大功率的一体化关节、低惯量腿部结构设计,在奔跑速度上极具爆发力,是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最适合奔跑的“选手”。有了这些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工程师们还要解决“天工U ltra”本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关节发热等问题。

机器人奔跑时,双脚交替重踏地面,持续的冲击和振动给机器本体带来极大的强度和疲劳损伤。“天工U ltra”通过结构的持续优化,找到轻量化与刚强度的平衡点,加上巧妙的缓冲结构,实现腿足的刚柔耦合设计,最终达到长距离奔跑本体不损坏。此外,通过结构的轻量化设计、关节导热技术以及风冷散热技术,使关节达到热平衡,让机器人可以长时间持续奔跑。

行者二号:

预计不换电池跑完全程

行者二号机器人身高约1.7米,但体重只有28公斤,是相近高度人形机器人中的“瘦高挑”。它穿着黑色“软猬甲”,手戴拳击手套、脚蹬橡胶垫,一眼看上去,如同一位武林高手。

除了形象出众,行者二号的续航能力更加优秀。行者二号团队总负责人李清都告诉记者,据估算,它预计可以不更换电池完成21公里的半程马拉松。从记者前期的采访来看,不少机器人参赛队在赛程中均需要给机器人更换电池,或者更换机器人,以完成比赛。那么行者二号如何实现全程不换电池?

李清都解释说,该团队的机器人行者一号在10年前曾以0.8度电不间断行走了134公里,创造了足式机器人行走最远距离吉尼斯世界纪录。十年来,团队尝试了多种技术方案,最终通过材料和算法优化解决了双足机器人的续航问题。“目前,行者二号可以实现动态6小时续航,并且能够维持步态轻盈的跑步,这在长距离比赛中是非常重要的优势。”

行者二号机器人采用肌腱(绳)驱动机制,也就是说它模拟生物肌腱的运动特性,使机器人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和灵活性。同时,绳驱机器人的负载能力远优于其他技术路径。“绳索驱动对增加负载、降低自身重量非常有效,已被广泛应用于各行业,尤其是在超重负载和负载自重比大的场景中。”李清都说。

4月17日下午,在人形机器人“跑者”驻地,清华通班队在调试“夸父”人形机器人。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关注2 调度

开展全国首次“天空地人”一体化动态赛事跟踪监测

机器人和人同时开跑半马,这在全球尚属首次,如何实现精准、高效的调度?本次比赛,赛事组织方用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4月17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比赛终点附近的赛事调度中心,这里是赛事指挥的“大脑”。北京经开区营商环境建设局副局长付哲介绍,本次比赛将开展全国首次“天、空、地、人”一体化动态赛事跟踪监测,“我们充分利用经开区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的路侧感知设备,结合高精度三维实景数据,实时融合引导车、配速员手环等智慧监测设备,为赛事全程保驾护航。”在短短21公里的赛程里,可以随时跟踪引导车的轨迹,全面掌握赛道周边人口热力、车流量等情况,精准跟进各种配速队伍选手和机器人赛队的周边动态。

在万人同场竞技的马拉松赛事中,选手倒地、晕厥、铁马倒地等意外突发事件是最大安全挑战之一。本次比赛,组委会通过视觉大模型技术,自动识别人员倒地、烟雾预警等6种突发事件,并智能匹配该路段的段长,及时进行事件派发。近600个天眼设备就像600位“智能巡检员”,它们每隔几分钟,就可以对马拉松全线周边进行自动巡检,一旦发现异常情况会迅速报警。赛事调度中心的工作人员收到信息后可及时派单,第一时间由现场工作人员处置。

关注3 规则

竞赛规则发布 比赛中更换机器人须罚时

4月17日,《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竞赛规则》正式发布。根据竞赛规则,每个参赛队伍指派一名随行裁判,全程跟随。在比赛中,参赛队如果要更换机器人须罚时。

人形机器人半马全长21.0975公里

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以南海子公园一期南门为起点,通明湖信息城为终点,全长21.0975公里,途经泡桐大道、文博大桥、通明湖公园等北京经开区标志性点位。

比赛地形环境包含平地、坡道,最大坡度≤9°(以实地坡度为准),比赛线路整体平顺,共包括6个左转道、8个右转道,无折返,终点前设置1.5公里直道,转弯角度≥90°,为人形机器人赛队提供线路GPS坐标数据。

参赛机器人间距应控制在1米以上

参赛机器人按Z形布阵排成2列,同一列机器人前后垂直间距为3米。参赛机器人依次发枪起跑,每个参赛机器人出发时间间隔1分钟,原则上不超过2分钟。

参赛机器人间距应控制在1米以上,且不得妨碍其他参赛机器人的正常行进。如遇超越,高速机器人需主动绕行低速机器人。如遇故障,正常行进的机器人需绕行故障机器人。

参赛机器人须在专用赛道内进行比赛,赛道左侧道路为赛事保障道路。每支赛队最多可安排3名参赛选手同时进入赛道(含领跑员),参赛选手不得影响其他赛队的正常比赛。

与运动员半程马拉松一样,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道内也设置若干补给站,赛队可在补给站内更换电池、机器人和进入赛道的比赛选手。

鼓励赛队机器人全程奔跑

赛事组委会组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裁判委员会,比赛设裁判长、主裁判、随行裁判。

由裁判长为每个参赛队伍指派一名随行裁判,全程跟随,及时判罚。随行裁判佩戴具备录音录像功能的记录仪。

比赛过程中,鼓励赛队机器人全程奔跑,鼓励赛队不更换电池,不更换机器人。更换机器人或更换电池需要向随行裁判示意,并经随行裁判同意后进行换电、更换机器人的操作。更换机器人须罚时。

机器人通过起点线时开始计时,通过终点线时停表,机器人成绩为比赛计时与罚时总和。奖项根据裁判委员会确认的成绩确定。

依据赛队名次高低,评定冠军、亚军、季军,并安排完赛奖、最佳耐力奖、最佳人气奖、最佳步态奖、最佳形态创新奖等专项奖。

责任编辑:张思宇(QX0007)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关闭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