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全面深改第一年”系列报道之“顺义'路上'”
编者按: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改革任务繁重而艰巨。回望这一年,北京,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着力激发发展活力,着力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着力强化创新驱动,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精细化管理,推动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2015年12月25日起,千龙网推出“‘北京全面深改第一年’系列报道”。千龙网记者分兵多路,深入北京十六区,为您报道,敬请关注。
自1992年北京顺义规划建设第一家开发区——林河工业开发区以来,顺义区进入工业发展时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顺义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最初的京郊粮仓华丽蜕变为如今的工业强区,形成了以临空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导,以航空、汽车制造、电子通讯、装备制造和都市工业等多元化产业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格局。
2015年,顺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33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7%;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4.76亿元,增长12.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08亿元,增长8.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0亿元,增长4.1%;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
近年来,顺义区以“建设绿色国际港,打造航空中心核心区,共筑和谐宜居新家园”为目标,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提升。随着北京四个中心新定位的确立,顺义从京津冀、环渤海、东北亚乃至全球发展的大格局中谋划未来,以进一步深度整合资源、突出创新发展、叠加放大优势,用改革创新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今天的顺义,一幅经济发展的新版图已逐渐成型,一条独具顺义特色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正愈发清晰……
北京市顺义区用改革创新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顺义区投资促进局供图。
聚焦经济:一个平台三大板块共筑经济新蓝图
上世纪末的80年代,燕京啤酒、北京醇白酒、鲲鹏食品,几乎涵盖了顺义品牌的全部,全区工业利润的85%和上缴税收的73%来源于此。1992年,顺义区提出大力发展空港口岸经济战略构想,经过数年建设,以首都机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初步确立。
2001年,顺义区布局首都临空经济区,经过数年的培育和发展,呈现出以航空业和总部企业为主体,现代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加速聚集的临空产业体系,“临空经济”成了顺义的城市新名片。2011年,依靠众多产业园区快速起步、抢占先机,顺义区成为北京首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的远郊区县。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围绕首都机场形成的天竺综合保税区、空港经济开发区、空港物流基地、北京汽车生产基地、国门商务区等15家经济功能区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2014年,15家经济功能区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6.65亿元,占全区比重51.2%。
2015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顺义区又一次转变思路,明确了着力打造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平台即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和“临空服务”、“科技创新”、“绿色生态”三大功能板块的战略思路,对原有各经济功能区进行梳理整合,形成如今的北京临空经济核心区、北京科技创新产业功能区、北京顺义绿色生态产业功能区。
据介绍,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是全国首家空港型综合保税区,也是全国唯一包含机场口岸操作区的综合保税区,集口岸通关、保税物流、出口加工等功能于一体,是北京目前唯一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综保区重点发展航空产业、医药贸易、快件物流业、文化产业、科技产业、金融服务业以及其它像跨境电子商务新型服务贸易业。
同时,首都机场利用航空港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资源发展的临空经济,成为支撑顺义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以首都机场为核心的北京临空经济区,是北京市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之一,是中国发展最早、最具规模、最为成熟的临空经济型高端产业园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经济总量占到全区的70%、财政收入占85%。为推动临空经济区向国际航空中心核心区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形成打造首都国际航空中心核心区的整体合力,顺义区进行区域功能整合,组建了北京临空经济核心区。北京临空经济核心区是临空经济区的核心区域,总规划面积178平方公里。
此外,在深入推动传统工业向科技服务业转型,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向,制造业向研发经济转轨过程中,顺义区主动适应新常态,依托在交通、生态、人才等方面形成的科技创新独特优势,全面发力、加快“科技创新”板块的整合工作,为顺义转型升级开辟广阔空间。北京科技创新产业功能区以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顺义园为依托,总体规划面积23.64平方公里。目前,园区从空间、平台、资源、人才、服务等方面已构建起完备的创新创业体系,累计入驻企业1500余家。
聚焦生态: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引领产业
据介绍,顺义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紧紧围绕“资源、产业、区位”优势,通过打造“绿色生态”功能板块实现绿色休闲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产业开发与城市创业环境相得益彰、互促互进的最佳环境区位优势。北京顺义绿色生态产业功能区位于顺义区东北部,囊括了舞彩浅山、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北京国际鲜花港,集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整合为一体,总面积约314平方公里,占顺义区总面积的31%。
该区域重点发展以体育运动、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产业为核心的体验型经济,以山水健身、度假旅游、休闲交往、健康文化为特色,打造亦山亦水、亦城亦乡、宜商宜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微旅游、慢生活”圈。“以河为基、以水为魂、以林为韵、以山为倚,河流、浅山、森林、湿地、温泉等多种自然景观点缀顺义魅力新城。”顺义区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北京最重要的两条河流贯穿顺义区全境。温榆河畔,8000多名外国友人在此常住,形成最具欧美风情的别墅聚集区;潮白河纵贯顺义38公里,850万平方米的水面,相当于北京新增了4个昆明湖,两岸拥有50000亩北京地区最大的平原森林。
汉石桥湿地公园也是北京市平原地区唯一的大型芦苇沼泽湿地,芦荻飞雪、白鹭成群。而北京最长、全国最好的国家登山健身步道——顺义五彩浅山步道,一期全长125公里,主线长80公里,有着青山、绿水、果园、山地、森林等诸多景观,是集自驾车、山地自行车、登山步道“三位一体”的登山健身步道,既能体验登山步道的险峻,也能领略自然田园的风光。
第十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于2015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在京举办。图为文博会顺义区分会场北京国际鲜花港内美景。
顺义不仅拥有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也建设了和谐厚重的人文环境。位于顺义的奥林匹克水上公园被国内外公认为世界最佳的水上运动场馆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艇、皮划艇、马拉松游泳以及残奥会项目在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成功举办,见证了32枚奥运金牌和4块残奥金牌的产生。被誉为中国花卉界“奥林匹克”的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于2009年9月绽放顺义,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北京国际鲜花港也成为首都花卉产业的窗口。
2015年10月29日,顺义区以“创意顺义,绽放精彩”为主题参与第十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集中展示近年来顺义区文化创意发展的成果和优势;推出一批顺义区文化创意产业优势企业和原创品牌,为优秀的文化创意产业资源走出去、引进来发挥桥梁和平台作用。
作为文博会顺义区分会场的北京国际鲜花港是顺义区绿色生态产业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期开发1.8平方公里。自成立以来,先后被确立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先行示范园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鲜花港每年在不同季节都会举办花卉展,月季、菊花、百合、郁金香等及各色野花在园内争奇斗艳,供游人欣赏。文博会期间,北京国际鲜花港开展专题论坛、推介交易会、设计大赛、文化表演等多项活动,进一步推进顺义区花卉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聚焦民生:将为中心城区人口疏解建设两限房
千龙网记者来到了顺义区南彩镇水屯村低保户孙瑞明家,如今,77岁的孙大爷的家与以往不一样了,4间新房已装修完,他的侄子孙辉正在收拾新房,准备让老人早点搬入新居。孙大爷无儿无女,一直住在上世纪70年代初建的房子里,可房子年久失修,逐渐成了危房。“下雨的时候房子漏得稀里哗啦的,以前就有建房的打算,今年初听说低保户建房有补贴的政策了,就到村委会提出了申请,有了区政府给的4.5万元补贴,我们的负担减轻多了。”孙大爷表示。
侄子孙辉(左)帮孙瑞明打扫房子,让老人尽早搬入新居。强强摄
据介绍,顺义区农村低保、低收入家庭建房救助标准按照翻建房屋每户3间、每间15平方米、每平方米1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每户补助4.5万元;维修房屋每平方米补助300元,每户补助1.35万元。
近年来,顺义区将农村贫困家庭危旧房屋翻修作为重点工作,着力改善贫困群体的住房条件,多次将社救建房工作列为顺义区为民办实事项目,区民政局按照抗震、节能、保温的建房标准,指导各镇开展工作,保证修建房质量,全面确保困难家庭居住安全。自政策实施以来,顺义区累计为2057户农村低保、低收入家庭翻建维修房屋,投入救助金6821万元。
此外,顺义区也切实加强保障房和回迁安置房建设。据统计,2015年全年顺义区开复工544万平方米、5.5万套,其中竣工87万平方米、8317套。8个自住型商品房项目全部开工,建设面积35.7万平方米。沙坨村棚户区改造项目拆迁顺利完成。加大拆迁村民回迁安置力度,实现天竺、西马坡等6个村、12317人回迁。
2016年,顺义将为中心城区人口疏解建设市级统筹两限房1万套,共82.92万平方米,涉及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疏解人员约2.3万人。同时,还将面向全市中低收入家庭筹建自住房4817套。
此外,伴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不断深入,预计顺义新城杨镇人口到2020年将由6.8万增长至15万人,交通运行和城镇管理将面临巨大压力,随着人口增长和区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顺义地区急需发展轨道交通设施建设。
据千龙网记者了解,备受关注的地铁15号线东延工程有望于2017年开工建设,并将在五年内通车。不仅如此,最新规划的15号线东延线路比原计划长度增加4倍,地铁有望从原计划的南彩组团继续东延,直通新城杨镇组团,工程预估全长13公里,现已会同规划局初步开展项目方案研究工作。与此同时,顺义区还将推进地铁15号线沿线的土地综合开发,以地铁沿线综合开发引导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带动地铁沿线各镇城镇化进程。
聚焦医疗:三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转变发展模式
随着顺义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提升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顺义区人民对高质量、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显著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日益增长的健康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已成为影响民生的社会事业短板。
“此前,顺义区优质医疗资源缺乏,区内没有三级甲等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不高,在诊疗能力、就医环境、学科建设、服务意识等方面更是存在不足”顺义区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所以,加快医疗卫生发展当时已成为全区当前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重要任务。”对此,顺义区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积极转变医疗卫生发展模式,从2014年开始,用三年左右时间,使医疗卫生硬件设施条件、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群众看病就医环境和便利程度得到明显改善,使全区医疗卫生发展薄弱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现在去中医院看病,可以在微信上提前预约专家号,直接在自助机上刷卡缴费,化验结果也可以在手机微信上直接查询,双休日也有专家出诊……这医院的服务水平真比以前提高了不少”市民王伟感慨地说。“不仅在区里能挂上专家号,在镇里也可以挂专家号看病,而且报销比例还高。有时需要到市里做检查,专家还给开通绿色通道,直接去就能挂上号。”市民张先生说。
据了解,2013年,北京中医医院托管顺义区中医医院,更名为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并成为北京市医改工作中公立医院托管模式改革的试点医院。2014年,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联体挂牌,成为北京市首家中医医疗联合体。2015年,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成功晋级三级甲等中医院行列,成为顺义区首家获批的“三甲”医院。
周滔是北京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两院大科联合建设开始后,他受聘兼任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脾胃病科主任,每周一他都会在顺义院区工作,上午出诊,下午到病房查房。“每周五我科里还会有三四个专家过来出诊、帮教,平时有需要我们也会过来。顺义这边的科室与总院的科室进行同样的医疗制度建设、使用相同的诊疗方案、相同的药物,这样就提高了顺义这边科室的整体水平。”周滔说。
据介绍,两院共建科室实行统一管理,相同病种使用相同的诊疗方案,总院专家定期出诊、查房、带教、手术。“通过管理融合、技术融合、人才融合,使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逐步提升。目前,已有心血管科、肾病科、针灸科、骨伤科、康复科、脾胃病科、呼吸科7个科室完成联合建设。”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院长助理、医务处处长张勇说。
据统计,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门、急诊量同比增长30.2%,出院患者同比增长11.5%,门诊次均费用同比下降12.8%,平均住院日同比下降4%,真正做到医改惠及百姓。
2015年,顺义区全面落实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据顺义区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顺义区医院成为首都医科大学教学医院,急诊病房综合楼全面投入使用;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晋升为三甲医院,并成立了全市首个中医医联体;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挂牌成立,郎景和院士工作站正式落户。同时,启动首批50个专科建设项目,实现每天超过40名三级医院专家出诊,患者在本区就可以享受到了高水平的诊疗服务。此外,采取PPP模式,与凤凰医疗集团合作共建新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试点建设全面启动。基层卫生设施不断完善,旺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竣工。
据顺义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到2016年年底,顺义辖区内具有三级医院服务水平的医院将达到5家,分别是顺义区医院、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北京地坛医院顺义院区和北京方舟皮肤病医院。关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该负责人表示,区中医院迁建项目将计划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的中医医院,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设用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总投资约9.5亿元,预计2016年年初获得批复后,第二季度开工建设。此外,顺义区妇儿医院门诊病房楼扩建门急诊医技楼和一栋医疗综合楼。
聚焦京津冀:顺义牵手威县 嘉寓率先垂范
目前,顺义与河北威县和怀来县各建立了一家产业园,顺义在威县建立万亩产业园。门窗类500强项目嘉寓门窗2015年已经在威县开工建设,预计2016年7月底竣工投产。
作为顺义区重点龙头企业,嘉寓集团搭上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快车,主动引领新常态,在顺义区与河北省威县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基础上,深入调研,果断决策,主动对接,2015年9月20日,嘉寓节能产业园项目在“威县﹒顺义产业园”成功举办了奠基仪式,成为入驻园区的第一个京企项目。
该项目投资12.1亿元,规划用地面积约531.83亩,规划建筑面积35.4万平方米,其中10.2万平方米用于建设节能门窗幕墙生产基地,目前已正式开工建设,2016年7月底,项目将建成投产,可带动就业500人左右。
据介绍,嘉寓威县项目不仅打造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成功样板,而且还将为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进行产能转移的企业建设17.2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从而缩短企业投资建设周期,加速北京有关企业疏解转移产业进程,为下一步京冀在“产业投资、现代农业、招商引资、科技创新”等四大方面展开深度对接、深入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文/千龙网记者 欧阳晓娟)
相关阅读
北京石景山如何让群众看见疏解与提升的实际好处——“北京全面深改第一年”系列报道之“石景山‘看见’”
北京房山发展层次因新生态和新结构而变——“北京全面深改第一年”系列报道之“房山层次”
北京怀柔如何运用“1+3”模式打造新印象——“北京全面深改第一年”系列报道之“怀柔印象”
北京西城怎样破解“非首都功能疏解”难题——“北京全面深改第一年系列报道”之“西城破解”
北京平谷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前哨为己任——“北京全面深改第一年系列报道”之“平谷前哨”
北京门头沟在践行生态涵养中实现价值——“北京全面深改第一年”系列报道之“门头沟涵养”
北京丰台关键词中见担当——“北京全面深改第一年”系列报道之“丰台担当”
北京东城这一年的疏解、棚改和文化——“北京全面深改第一年”系列报道之“东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