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环保法、红色预警、北京蓝、去煤化……1月18日上午,北京市环保联合会联合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自然之友等环保组织和北京环保公益大使马布里、海清,共同发布了“北京市2015清洁空气十大关键词”。这些关键词的背后,是北京市的环保人和全体市民,以及京津冀、华北地区人民共同努力保卫“北京蓝”的历史见证。
关键词之一:“史上最严”环保法
2015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被称作“史上最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已正式开始实施。修订后的环保法强化了企业污染防治责任,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明确了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移送拘留等措施手段,为环保部门加强监察执法力度提供了法律武器。
2015年,北京全市环保部门共开出环境违法罚单近1.83亿元。其中,全年共立案处罚固定污染源环境违法行为3495起,处罚金额1.56亿元,其中大气环境类违法行为处罚金额4404.23万元;全市移动源执法部门以重型柴油车监管为突破口,出组合拳强化机动车排放执法监管,全市共查处各类移动源违法行为9025起,罚没金额达2652.46万元。
我国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也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两部环保领域重要法规“组合拳”的配合使用,将有力震慑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质量改善。
关键词之二:红色预警
2015年12月8日7时至10日12时,12月19日7时至12月22日24时,北京市分别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在两次红色预警期间,北京市严格执行《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采取工业企业停产限产、施工工地停工、机动车单双号行驶、中小学和幼儿园停课等应急措施,并协调周边省市开展应急联动。
同步开展的效果评估初步结论表明,实施红色预警应急后,北京市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挥发性有机物(VOC)等主要污染物平均减排量达到30%左右。启动空气重污染应急措施,对重污染过程起到了“削峰、降速”作用,减缓了污染累积速度,降低了污染峰值。
在进一步科学评估红色预警应急措施的效果、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北京市正在研究修订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在短期应急措施保障公众健康的基础上,不断健全完善综合防治体系,全面提升综合防治能力,持续改善首都空气质量。北京同时推动加强区域空气重污染监测预警和应急联动,力争使京津冀空气重污染应急工作更加协调、科学、有效,尽最大努力减轻区域空气重污染的不利影响,同呼吸、共责任、齐努力,努力实现“蓝天常在”。
关键词之三:北京蓝
从春末到秋初,澄澈通透、相映成趣的蓝天白云几度刷爆朋友圈,登上国内外各大网站、热门话题的榜首,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北京的“颜值”,“北京蓝”将当仁不让。尤其是2015年8月20日至9月3日实施保障措施期间,本市PM2.5浓度和世锦赛赛时臭氧浓度全部保持在一级优水平,“阅兵蓝”、“晒蓝天”成为很多市民的美好记忆。
无独有偶, 2015年12月14日,美国NASA称,据9年以来的卫星观测,北京地区空气污染程度大大下降。同期,美国大使馆7年监测结果出炉:2015年北京空气最CLEAN!
新年刚过,北京市环保局公开晒出2015年“蓝天清单”:全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186天,占全年天数的51%,较2014年增加14天,其中一级优的天数增加13天。PM2.5等4项主要污染物浓度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其中二氧化硫(SO2)降幅最大,与2014年相比,SO2、NO2、PM10、PM2.5年均浓度分别下降38.1%、11.8%、12.3%、6.2%;1998年以来长期监测的3项污染物中,SO2浓度下降89%,NO2浓度下降32%,PM10浓度下降46%;PM2.5自2013年监测以来浓度下降10%。尤其是前10个月,空气质量改善较为明显。细颗粒物(PM2.5)累计浓度为69.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1.8%。
关键词之四:去煤化
2015年,北京二氧化硫同比下降幅度为历年最大。2015年,北京市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SO2)年平均浓度为13.5微克/立方米,远优于国家标准(60微克/立方米),与2014年相比,二氧化硫(SO2)年均浓度下降38.1%,与1998年相比,二氧化硫(SO2)浓度下降89%。目前,北京二氧化硫浓度水平与南方沿海无采暖城市相当。
北京2015年压减燃煤工作取得了里程碑式成果。一是攻坚克难啃“硬骨头”,2015年城六区实现基本无燃煤锅炉。城六区2015年改造的379蒸吨燃煤锅炉,虽然总量不大,但都是遗留的“硬骨头”,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改造实施难度大,需协调问题较多等困难,个个都是难点,项项都需攻坚。经过市有关部门、区县政府、驻京部队等多方面努力,改造任务得以完成。1998年以来,我市在城六区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工作上持续攻坚,经过18年努力,累计完成约5.13万蒸吨的燃煤锅炉改造,最终实现城六区基本无燃煤锅炉。
此外,2000年起,“煤改电”工程在北京市东、西城试点,历经16年,到2015年,这两区共累计完成30.8万户居民采暖清洁化改造,核心区低空排放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这两区的广大居民燃煤安全隐患得以消除,生活环境有效改善,生活品质大幅提升。此外,城乡结合部及农村地区还共完成煤改清洁能源约6万户。同时,北京市4大燃煤电厂已关停3座。
据初步估算,2015年北京燃煤消费总量将减到1200万吨左右,超额完成了2015年年底将燃煤消费总量控制在1500万吨以内的工作目标。此举共可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烟尘约6764吨、二氧化硫约17251吨、氮氧化物约11054吨。
关键词之五:“特京五”柴油车标准
北京实施全国最严格的“特京五”标准。为进一步降低细颗粒物(PM2.5)污染,配合重型柴油车“国五”排放标准实施,2016年1月1日起,北京市行政区域内使用的新增重型柴油车,包括公交车、环卫车、旅游车、邮政车、渣土车、班车、校车、机场巴士等应选用安装壁流式颗粒捕集器(DPF)的车型,确保颗粒物个数(PN)不大于6×1012。这个标准被部分企业解读为“特京五”或“京五第二阶段”。
北京严管外埠进京车辆。为推动区域机动车排放控制步调一致,由北京市环保局牵头,成立京津冀晋鲁蒙6省区市机动车排放控制工作协作小组,京、津、冀、晋、鲁、内蒙古分别设立本地区联络办公室,通报异地车辆违法信息,共同研究区域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控制措施。对办理进京证的车辆逢车必查、过境车辆进行抽查,确保对办理进京证车辆的尾气排放和环保标志实施全日制监管,发现排放超标的车辆一律劝返。
此外,北京加快老旧车辆更新淘汰。为加快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2011年8月1日至今,北京市实施了三轮促进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补助政策,在全国率先对老旧绿标车采取政府补助政策促进淘汰更新。2015年本市对提前报废老旧车的车主给予车均8000元的补助,为着重加大重型车淘汰,对重型客车、重型货车最高给予2.15万和 1.75万元补助。至今已经鼓励淘汰老旧车90万辆。淘汰这些老旧机动车可年减少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颗粒物排放共20余万吨,有效的促进了空气质量改善。
近年来,北京在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长的同时,机动车排放氮氧化物不断下降,2015年,北京市环境空气中二氧化氮(NO2)年均浓度为50微克/立方米,接近国家标准。与2014年相比,北京空气中二氧化氮(NO2)年均浓度下降11.8%。
关键词之六:排污透明
北京的空气质量影响千家万户,环境信息必须准确透明,接受公众监督。2015年底上线试运行的“北京市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平台”就是保障公众知情权、落实企业责任、强化全社会监督的具体体现。现阶段,北京已有200余家企业在“平台”上开通了信息公开网页供公众查询,下一步,北京环保部门将依法监督企业公开情况,使公众能够了解到更多排污企业的信息。
“平台”以专栏的形式布设在北京环保公众网(http://www.bjee.org.cn/cn/)的主页上,每一个市民都可以随时登录访问。为了便于大家查询,“平台”采取了关键字检索、位置范围检索等多种查询的方式,检索完成后,可以进入到相应企业的信息公开网页,实时查询相关信息。
对于尚未向公众公开自行监测信息的企业,北京市鼓励民间环保组织利用依法申请公开等渠道,要求企业履行信息公开义务。新年伊始, SEE基金会、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自然之友等环保组织,向9家废气重点排污单位进行了信息公开申请,其中6家企业回应了环保组织诉求,实现了在线监测数据于北京统一发布平台实时公开。
关键词之七:区域协同共治
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2013年9月,北京市牵头,成立了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建立了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目前成员单位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7省区市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环保部、住建部、交通部、国家能源局、中国气象局等8个中央部委。该协作小组定期召开会议,部署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工作,落实年度任务,协调解决大气污染治理的难题,联合保障国家重大活动期间空气质量。
在APEC会议和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等重大活动期间,7省区市每日会商,对可能发生的空气重污染提前预警,为保障重大活动空气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特别是针对2015年12月华北地区的重污染过程,京津冀晋鲁豫六省4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共同启动实施了各地应急预案。
此外,京津冀三地环保部门正式签署了《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以联合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协同治污等十个方面为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下一步,三地环保部门将进一步加强交流协作,定期召开会议,解决区域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努力实现区域生态环保工作的率先突破。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生态环保率先突破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北京市环保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及北京市有关工作要求,以大气治理为突破口,全力推进联防联控,区域空气质量明显改善,2015年,京津冀三地空气中PM2.5、PM10、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浓度分别同比下降17.5%、16.8%、27.1%和5.1%。北京空气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
关键词之八:“对标”全球
目前,北京市已基本形成国内最严格的以污染物排放标准为主体的地方环保标准体系。截至2015年底,北京市现行有效的地方环保标准已达到61项,38项为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其中涉及固定源排放的标准21项,涉及移动源排放的标准17项。
如今,北京的污染物排放限值全国最严,锅炉、印刷、家具制造、汽车制造等多项行业排放标准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铸锻、水泥等部分行业排放标准甚至成为当今国际最严格的标准之一。
借鉴全球经验,北京广泛吸纳各国治理大气污染的宝贵经验,引进先进技术,开展学术交流。其中,包括北京与美国贸发署开展低氮锅炉技术示范项目,在北京示范最先进的美国大型锅炉低氮氧化物排放技术;与意大利环境领土与海洋部开展低氮锅炉技术示范项目,在北京示范最先进的欧洲中小型燃气锅炉低氮氧化物排放燃气技术;与意大利环境领土与海洋部合作开展人员培训、颗粒物监测技术能力建设、大城市环境规划、污染源清单编制、污染场地修复等合作项目。
中国首都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期艰苦历程,也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评估肯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奇姆·施泰纳(Achim Steiner)指出,“在全球许多城市共同面临的大气污染治理这项巨大挑战面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国家的首都,北京自身已经做到了经济增长与污染的脱钩,北京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也值得与世界其他快速发展中的城市分享。”
关键词之九:严控VOC
2015年,北京市发布实施了6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分别针对木质家具制造业、印刷业、炼油与石化、汽车制造、汽车维修行业以及其他涉及工业涂装工序的企业提出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重点控制VOC排放。
VOC的中文名是挥发性有机物,它是PM2.5的重要前体物之一。它会在众多行业中产生,难以消除,却可以减少再减少。北京淘汰高排放产业,压缩传统制造业规模,减少VOC的产生主体;开征专项排污费,按行业修订排放标准,减少单个企业的排放量;改进工艺流程,规范设备运行,减少产生环节……北京2015年利用经济杠杆推进VOC减排,全年一年1.5万吨的VOC减排量来之不易。
此外,北京制订及更新《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限制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制造业发展,严格控制制造业规模扩张和污染增量。北京实施《北京市污染工业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依法淘汰铸造、锻造、水泥、沥青防水材料、油性漆家具制造等污染产业,压缩传统制造业规模,削减污染存量。从增量和存量两方面,引导本市工业绿色发展、与首都功能和谐发展。
关键词之十:全民参与
2015年,北京全市累计400万市民参与“清洁空气 为美丽北京加油”“首都环保奖评选”“文明北京 蓝天行动”等系列环保公益活动。2万余名中小学生参加“我爱地球妈妈”中小学生环保演讲比赛,10万余名高校师生直接参与第十一届首都高校环境文化季。“牵手蓝天 你我同行”环保摄影比赛收获作品近万幅。篮球运动员马布里、演员海清受聘第三届北京环保公益大使,倡议全社会践行绿色生活。
北京2015年全年12369环保热线共受理市民投诉举报30014件,同比增加14%,全部按时办结;解答市民咨询15万余件,同比增加6%。在京环保组织开展地球1小时、低碳家庭实践、蓝天实验室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推动公众正确认识雾霾,身体力行参与环保。
北京广大车主积极支持“绿色驾驶”,尤其重污染天气期间,自觉绿色出行,遵守单双号限行规定。更多市民从绿色出行、绿色餐饮,节约一度电、一滴水开始,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模式。全市绝大多数企业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治污减排,落实空气重污染预警措施,主动限产停产。全市各机关单位积极响应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通过宣传册、动画、公益活动等形式普及环保知识,搭建公众参与平台。
2015年,中央和市属媒体密切跟踪、大量报道北京环保工作动态。北京市环保部门也持续主动发布消息,其官方微博@环保北京发布信息达3230余条,覆盖人次12亿,网友广泛关注,粉丝增长至69万人。其官方微信“京环之声”主动发声,发布信息1586条,形式活泼,吸引粉丝52000余人,转发“绿色生活 我承诺”宣言、加盟“大战PM2.5”环保手游比拼、参与“清洁空气 我是专家”环保知识手机竞答等,广泛传播政务动态和环保理念。同呼吸、共责任、齐努力,全社会共绘“北京蓝”蔚然成风。(文/千龙网记者 于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