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保护好它们的传承人;因为,非遗传承人不仅是非遗项目的承载主体,也是非遗项目的传承主体。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对非遗保护投入资金共1.26亿元,其中对代表性项目扶持经费2927万元,对代表性传承人补助经费912万元。“十三五”期间,北京拟制定北京市非遗分类保护标准及保护规划,对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实行动态管理。
早前的情况是,有的传承人由于生活穷困,开展传承工作大受肘制;有的传承人受当代生活方式冲击,难以收徒传艺;有的传承者因年迈体弱,传承有心无力,传承链脱节……很多人也因此对一些非遗项目缺少了解。
以皮影戏为例,许多人,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是在看了电视剧《小兵张嘎》之后,才知道有这么一种民间戏剧。剧中人物胖墩之父是一位靠耍“手艺”度日的民间艺人,他耍的便是皮影戏。而实际上,皮影在西汉时期便诞生了。
可见,非遗传承人的传承作用不可小觑。但如今,这些情况因为政府的高度重视,管理的加强,资金的投入,政策的制定,而迅速改善。
资金补助方面,北京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补助费由原来的每人每年1万元,提高到了2万元。补助的增长,所体现的,便是政府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为规范专项资金的使用,市文化局和市财政局颁布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这为传承者的补贴资金提供了制度保障。
通过完善传习补贴的管理方式,真正把资金用在了刀刃上。如此一来,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不仅得到了提高,传习热情也能大大得到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像文物,它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及精神的呈现与绽放,其特点是活态流变,也就是传承,人的传承,只有传承人怀有更多的热情,才能让它真正“活”起来。加大补贴力度,就是为了让传承人如科研者,如教授一般,能够有固定待遇的支撑。生活有了保障,才能更好地收徒传艺,进而跳出“人走艺绝”非遗传承之困境。
我国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最多的国家,非遗保护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积极评价。也因为如此,我们便更需努力,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把非遗保护工作深入推进。
接下来,北京将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传承人提高技艺和开展传习活动,并将草拟制定《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把非遗的保护措施、传承传播等问题纳入法规。无疑,有了政府的搭台,法律的保障,非遗保护便能搭上快速驶进的顺风车,非遗传承便会生生不息!(千龙网评专职评论员 向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