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北京1月20日讯(记者 马文娟)通州将建北京行政副中心的消息尘埃落定,如何建设一个宜居宜业的新城?行政副中心的建设要遵循哪些边界?怎样才能避免过去的城市病?政协北京市十二届四次会议于1月20日正式开幕,多位参会委员就此提出建议。
对行政副中心进行“专案立法”
市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认为,行政副中心建设,首先要有立法保障。采用“专案立法”的形式,推进行政副中心建设的地方立法, 依法明确新城开发建设主体、建设资金使用、开发程序、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等事宜。
伴随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为破解大城市病问题,建设城市副中心将成为未来我国特大城市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而国内城市副中心往往是由市级政府直属负责。目前我国还未针对新城建设或城市副中心建设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是作为北京市未来发展的重大事项和我国特大城市治理城市病的有效探索,可以据本市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先行制定北京行政副中心建设地方性法规,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北京市相关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 对市行政副中心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做出明确规定。
拒绝“摊大饼” 重视空间隔离
宜居宜业的行政副中心,要摒弃过去“摊大饼”的发展模式,这成为不少委员的共识。
连玉明说,要避免“从内向外摊”变成”从外向内摊”。
在行政副中心建设过程中,要实施空间管制,严格控制建设规模,严格限定边缘地区、城乡结合部、近郊区、农村地区的开发强度,划定城市增长边界,避免粗放扩张式增长,走内涵式集约发展之路。其次,也要避免空间连片发展。行政副中心外围要进行空间隔离, 加强与城市核心区的绿化隔离带建设,避免由外向内摊大饼。同时,还要避免由外再向外摊大饼,处理好通州与外围城镇 (燕郊、香河、大厂等地区)空间关系、错位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
绿色交通规划:“宽而稀”变“窄而密”
市政协委员郑实从交通和建筑方面提出了建议。“路网的设计从宽而稀变为窄而密,能更多地为绿色出行提供便利,例如公交系统、地铁系统、自行车系统、步行系统,而非像过去一样以汽车为中心进行规划。”
连玉明则认为,要完善综合交通体系,避免从单向拥堵变成双向拥堵。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以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先导重构空间功能和交通功能。二是要以通州为中心,重构综合交通体系,提升交通综合承载能力。三是以轨道交通为核心,构建高效便捷、安全稳定、适度超前、互通互联的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提升内外交通畅达的能力。四是以市郊快铁为重点,构建大首都交通圈,强化副中心与京津冀区域的交通联系。
“在未来,北京行政副中心公交出行比重应当达到70%,例如巴黎拉德芳斯副中心是80%;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使用轨道交通,在日本,这一比例为86%,纽约是 54%。”连玉明说。
职住合一 告别“候鸟族”
北京生活着大量远郊居住、城区就业的“候鸟族”。数位政协委员提出,建设行政副中心时,要破解产城融合难题,避免职住分离。
解决“城”的问题,首先要加快配置优质教育、医疗、文化、信息及公园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市综合服务体系。其次,要解决“业”的问题,构建以高端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集聚新的产业和功能,提供就地平衡的就业岗位。第三,解决“住”的问题,从住房条件、家属就业、子女上学、看病就医等各方面出台优惠政策。连玉明说,人口到不到通州居住,一看环境,二看政策。人往高处走,通州究竟有多“高”,对实现职住合一至关重要。
基础设施建设将是通州是否宜居的重要因素。郑实建议,建筑是为人服务的,北京行政副中心新的建筑规模体量都不宜过大。以前一些建筑华而不实、标准过高,而新的建筑要更加朴实平和、符合绿色可持续的标准,建筑的形象也要更加亲民。北京行政副中心新的建筑规模体量都不会太大,主要是追求高标准。
今年刚刚开始履职的政协委员、北京市妇联副主席常红岩则从女性视角提出建议。她说,北京市公共建筑的母婴室还存在较大缺口,城区已经在进行改建和补建,行政副中心建设要吸取教训,把新建母婴室纳入初始规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