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权发布]北京市政协委员马荣才:建设一体化垃圾处理体系

2016-01-25 10:18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千龙网北京1月25日讯 经北京市政协授权,25日,千龙网发布《马荣才委员:关于建设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服务体系的提案》。

马荣才委员:关于建设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服务体系的提案

问题及分析:

郊区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北京郊区的生产垃圾和生活垃圾数量迅速增加。乡村生产性垃圾主要是农作物秸秆、蔬菜废弃物、农用薄膜、园林绿化废弃物以及病死动物、动物粪污等,垃圾成分多为有机物;乡村生活性垃圾主要是农村生活垃圾,分布在普通农户、民俗旅游户、乡村旅游景点等。随着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农村接纳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生活、旅游、休闲观光,随之带来一系列的垃圾污染问题;同时,郊区民俗旅游户和乡村旅游业自身产生的生活垃圾是非旅游地区的数十倍。这些垃圾成分复杂多样,例如食物、塑料袋、金属制品和电子废弃物等;郊区城镇垃圾包括生产性垃圾和生活性垃圾。这些年,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郊区垃圾的数量和种类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生活垃圾与城市垃圾在种类上没有大的区别,但是还有相当数量的生产性垃圾,如园林绿化废弃物。

郊区垃圾治理中,大量存在着焚烧、掩埋、乱倒、排入下水道、河流等问题,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引起空气、水、土壤等的环境污染以及动植物疾病流行和食品安全问题。郊区的农民、园林绿化工人、垃圾收集工人、城镇居民等都是造成垃圾随意处置和环境污染的主体。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很多人环保意识薄弱,长期有着的不良生活习惯;二是农村垃圾处理站点、设施设备和人员队伍不健全,特别是在山区、半山区农村等乡村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垃圾收集、运输、处理都极其困难。各种废弃物的利用与处置措施缺乏,多数农户找不到利用途径,更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科学处理,无奈之下只能就地付之一炬。三是乡村垃圾处理设施的日常运营经费缺乏保障,没有固定来源,缺少相关政府配套补贴。四是部分乡村垃圾处理场(厂)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影响了机器保养维护和垃圾处理质量控制。五是垃圾处理产生的残余物,未能得到再利用,对环境造成了新的污染。六是对垃圾处理设备缺乏科技研发和专业化运营维护,尤其是在冬季,容易出现设备故障,无法正常运转。七是地方政府大多数习惯于用城市思维和工业思维处理农村问题,考虑农民、农村利益问题不够;以行政手段和惩罚措施加以限制,缺乏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组织、协调和转化工作,往往是只堵源不开流,导致垃圾处理工作被动应付。八是郊区垃圾治理多头管理,责任不清。各种生产性垃圾和生活性垃圾从收集、堆积、处理环节都非常混乱,发生焚烧等现象时相互推卸责任。

建议:

1、以城市垃圾处理服务体系的标准,健全郊区垃圾处理服务体系。坚持“部门联动、资源整合、资金聚焦、责任明确”的原则,统筹市区两级环境保护、市政市容、城管、水务、园林绿化、农业等部门的力量。以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益为出发点,加强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以疏为主、疏堵结合。

2、强化规范、高效的废弃物收储运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加强对垃圾分类的指导和监督,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收运体系建设,树立一批规范、高效的垃圾收储运典型。农村垃圾处理的主要优点是将收储运分散问题转移到广大农村和农户来解决,将收晒储存问题化整为零。但是为了避免垃圾的随意堆放和处置,应该实现集约化收储运,尤其是对于山区半山区、民俗旅游区的垃圾,需要加强区域性垃圾处理设施和站点建设,完善垃圾分类、垃圾堆放、垃圾收集、垃圾运输、垃圾处理等的设施设备以及人员队伍配备。

3、发挥市场的作用,建立郊区垃圾处理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支持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垃圾治理和资源化利用。一是把郊区垃圾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业相结合,提升乡村旅游业,完善乡村、农户生活区和乡村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鼓励企业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到垃圾处理厂的运营之中。在垃圾收集、运输、处理、质量检测、资源化利用等环节允许开展经营性服务,并对于参与垃圾处理的企业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在设施购置、改造、技术研发等方面进行补贴。三是扶持一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龙头企业,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逐步向工厂化、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的深度发展。发展农业废弃物经纪人团体或组建专业公司,积极促进农村废弃物供应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通过构建利益共同体,实现利润共享、风险共担。

4、加强垃圾处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应当配备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以保证垃圾处理的质量控制。在现阶段,无法引进专业工作人员的情况下,相关职能部门应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专业培训,提高乡村垃圾处理职工的专业素质。

5、组织技术力量开展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科技攻关。建设一批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示范基地,既向城镇居民和农民传播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知识,同时不断完善垃圾处理的规范、标准。依托科研单位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的龙头企业联合试验,通过试验、示范得出切实有效、可行的技术模式并予以大力推广。

6、加大对垃圾处理的考核、监督和管理。以信息化手段,建设垃圾处理监管平台,实行网格化监管。以区为责任主体,建立完善市、区、乡镇、村四级监管体系。将垃圾处理工作纳入区、乡镇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建立奖惩制度,实行年度考核,将任务落实到村集体,明确到人员和农户。各区要建立乡镇、村、农户台账,组建垃圾收集、运输、处理队伍,实现全方位全天候监管。加大对垃圾处理产品利用、设施购置、设备利用效率、设备维护等环节的监督管理,避免经费浪费和设备浪费,切实保障农村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和利用。

7、建立激励补偿机制,加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扶持力度。垃圾处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高额的费用和先进技术的高额投入远远超过出了郊区政府和农民的承受范围。亟需加强政策扶持,建立稳定的垃圾处理费用渠道,设立政府财政专项资金,保障垃圾处理场(厂)的正常运行。当前亟需有关单位出台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用电、用地、垃圾交通运输以及处理后产品再利用等减免税负和金融支持政策。垃圾资源化利用最大的问题是原料集中收集与持续均衡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迫切需要将可资源化利用的农村垃圾纳入市场管理范围,规范价格机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统筹制订垃圾收购、收集等环节对农民的补助政策,调动农户收集、出售、整理废弃物的积极性。建立农村垃圾跨村、跨区域或者异地治理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责任编辑:王丹(QJ0014)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