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一些盗墓贼改邪归正成了考古专家
这些年,身为记者的倪方六养成了一个习惯,到外地出差采访的时候“公私兼顾”,完成工作之余顺带着考察附近的古墓,现场勘探盗墓的情况。“就这样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看了无数个古墓,全国只有新疆、西藏、宁夏三个省没去考察过。”
说起在四川乐山的一段野外考察经历,倪方六至今还心有余悸。那是一个下雨天,他一个人背着包和相机去考察乐山一带著名的“崖墓”,就是修在悬崖上的古墓,古人在山上挖出的一个个洞穴,作为天然的棺材安葬死者。这些崖墓全被盗墓者光临过,原本独立的洞穴都被他们挖出的盗洞打通了,形成大洞里面有小洞,洞连洞的情形。
“当时我也不知道怎么有那么大胆子,居然拿着手电就爬进洞里,盗洞很黑很窄,只能匍匐前进。我往前爬了100多米,越爬越心惊,因为里面洞连着洞,像迷宫一样,我觉得自己快迷路了,不敢再爬,慢慢退了出来。后来当地人告诉我,我实在是万幸,因为崖墓风化很严重,随时有可能塌方,尤其是下雨的时候,我要是一个人被埋在里面,都没人知道。”
在另一次考察中,倪方六意外遇到了“道上的人”。当时他在一家饭店吃饭,老板拿出一些简牍给他看,他一看就知道是真的,老板称这是附近的汉代古墓群里出土的,表示第二天可以带他去看。
考察古墓群的时候,倪方六发现这老板非常内行,哪里有盗洞都一清二楚,回来的路上,他发现了一个新的盗洞,里面似乎还有闪闪发光的东西。老板找来一把铁锹熟练地挖起来,居然挖出一个汉代的棺材,原来那闪闪发光的是碎掉的瓷片。棺材里有一个骷髅头,倪方六把骷髅头正捧在手里仔细观察,老板在旁边脱口而出:“是个女的。”这一句话就露了底,“他肯定是干这一行的,一般人很难分清人骨的性别,可是对盗墓贼来说,这是基本常识。”
果然,那老板后来向倪方六承认他是做“刨古”这一行的,他手下有好几个兄弟,刨出的东西如果值钱,就送来北京出手,他们与潘家园那边的老板有固定关系。
倪方六当时很想把这个骷髅头带回家仔细研究,但考虑到家人的感受,最终还是放弃了。不过,在考察“秦宫大墓”的时候,他还是忍不住把一片棺材板带回家,如今就放在家中阳台上。“一直没敢和夫人说,怕她心里不舒服,我只是对当时制作棺材的木料比较感兴趣,想研究一下。”
后来,倪方六接触了更多的盗墓贼和他们的后人,发现他们的“手艺”是世代传承的,有些盗墓贼“改邪归正”之后,这手艺还能服务社会。
“例如以‘土夫子’为代表的长沙盗墓贼是相当能干的,考古界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考古发掘经验。在发掘长沙马王堆汉墓时,当时墓内四个放置随葬物的箱子太深,伸手够不到,人又不能下去,民国时做过‘土夫子’的探工便腰系绳带,上面用人拉住,侧着头将手伸进去,把里面的随葬品一件一件完好地取了出来。在抬那具著名的名为辛追的汉代女尸时,探工们更显示了‘土夫子’的智慧,如果用传统的方法,几个人拉手拽脚用力往外拖,极容易弄坏古尸,依照探工们的建议,最终是用五夹板斜插进去,将内棺侧起,把女尸小心移了出来。”
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大批工业基础项目在中西部地区上马,考古工作量很大,但专业人手奇缺,好多民国时的盗墓贼就是这个时期陆续进入全国各地的文博系统,变身“考古工作者”,他们的技术和工具为考古提供了不少帮助。
洛阳的盗墓行业一度非常兴盛,如今不少盗墓者的后人有了新的职业——出去当专业探工。在国内,“洛阳探工”很出名,受到业务单位的欢迎,一年到头忙不完。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前的地下勘探,便是由来自马坡村的洛阳探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