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影视大热或引发新灾难
近两年盗墓类题材影视作品层出不穷
李易峰主演《盗墓笔记》
从古至今,关于盗墓贼留下了各种传说,他们使用的工具也被传得神乎其神,对于这些工具,倪方六多次到发源地进行了考察,揭开了它们神秘的面纱。
“清末,在洛阳一带有‘南蛮盗宝’的传说。南蛮子盗墓很神,在洛阳邙山上盗墓时,使用一种秘器‘分土剑’,将之用力插入土层后,如果下面有宝物的话,宝物会自动现形。”从用法来看,倪方六怀疑南蛮子手里这个神奇的“分土剑”就是钎,盗墓使用的钎,比较长,方便深入更深的土层,也叫“探杆”。其实钎本身并不神奇,盗墓贼依靠它寻找宝物要“凭手感”。
民国时,河南安阳一带的盗墓贼擅长使用“探杆”找墓寻宝,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后母戊方鼎,便是1939年3月由一名叫吴希增的人使用探杆发现的。当时探杆钻到地下十多米深时,手震了一下,感觉碰到了硬物,将探杆用力提上来一看,发现坚硬的铁探头都弯了。吴希增马上意识到可能碰到青铜器一类的宝物了,但他当时当然不可能知道自己探到的竟会是迄今最大的青铜器,而且是国宝。
更神奇的是,一些道行深的盗墓贼甚至可以将拔上来的钎放在鼻子下面闻闻,只吸一下,通过带上来的土气味道不同,就能判断出地下有什么宝物,甚至可以判断古墓的年代。“这些人在圈内称‘闻家’,土壤被金器、银器、铜品、铁品腐蚀后,气味各不相同;而且,每个时代所用葬具材料质地,防腐、防水作用不同,周边土壤受影响后形成的气味都有变化。”
盗墓贼发明的最著名的工具还要数“洛阳铲”,它是民国年间洛阳邙山上盗墓贼手中的第一利器,至今还在考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洛阳铲’神奇之处到底在哪里?一句话,能轻松地把地下土样完整地取出来!土样上来后,盗墓贼根据自己的经验,现场作一个简单分析,就可知道下面是否有古墓、是什么年代的古墓、古墓里有什么样的随葬品、棺材是朝什么方向放置的等方方面面的信息,比用现代勘探仪器分析测量还准确。这种现场分析,圈内行话叫‘看土’。学会看土,也就是分辨土壤情况,是盗墓贼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
为了搞清“洛阳铲”的渊源,倪方六去了一趟它的发源地,洛阳附近的马坡村。传说“洛阳铲”就是这里的村民李鸭子在1923年前后发明的。他费尽周折找到了李鸭子的孙女,还看到了李鸭子的墓碑,得知他真名为李亚子。最讽刺的是,在李亚子自己的墓地上,也赫然留下了“洛阳铲”的盗墓探孔。
倪方六在邙山上作调查时,看到许多地块上有密密麻麻的探孔,起初还认为是考古工作者在这里搞勘探,后来一了解,这是盗墓贼探墓所为。利用“洛阳铲”,盗墓贼一天可以打出100多个探孔,最快5分钟就能打出一个。
从现代盗墓贼的口中,倪方六了解到他们的盗墓工具如今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除了膨胀炸药,他们还使用金属探测仪,甚至在手机上直接下载一个金属探测软件,比探杆更方便。探到古墓的位置,他们直接用微信定位,呼唤同伙集结。”
日前的清东陵瑾妃园寝被盗案件其实只是现代盗墓案件的冰山一角,倪方六在调查中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沉寂了30年的盗墓活动,又开始出现,并趋于活跃,这是因为海外走私文物日渐猖獗,有了市场便有了犯罪。“据估算,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20年间,中国大陆至少有30-40万座大大小小的古墓被盗,以每座墓出土10件文物来算,被盗出的文物便多达三四百万件,实际数量远大于此估计。”
如今,随着盗墓电影和盗墓小说的大热,一些狂热的粉丝出于猎奇,也加入到盗墓贼的行列。由于借助了现代盗墓工具,破坏性也越来越大。“如果得手,盗墓者不会像古人那样,把不需要的陪葬器仍留置墓中,而是把墓冢毁得面目全非,一点不剩”。
这也是倪方六最为忧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