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事】地铁诞生记:神秘!施工拍照被铁道兵抓(7)

2016-04-19 14:01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地铁初体验

第一列地铁就要开过来了,建设者们翘首以盼。

1969年10月1日,第一辆地铁机车从古城站呼啸驶出。经过四年零三个月的紧张施工,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建成通车了。虽然比原计划晚了一年多,但总算赶在新中国成立二十周年的时候完成了。那时,正值北京战备疏散,没搞典礼,只有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几位元帅先乘为快。面对这条中国人自主设计施工的地铁,上至中央领导人,下至参与地铁建设的普通工人都百感交集。

由于是战备工程,并且在设备调试和管理调度上都缺乏经验,在1969年10月通车以后,地铁只是小范围接受参观性质的乘客。想乘坐或参观地铁,都需要持单位统一领取的参观券。

眼看着地铁修建完成的常华这时候非常兴奋。因为单位发的参观券数量有限,他还特意找一些老同志要了参观券。至今,常华对第一次乘地铁的感受还记忆犹新,“第一次进地铁站,觉得富丽堂皇。特别惊讶,也特别兴奋。这是咱们自己修建的地铁呀!而且当时都知道地铁是个战备工程,一旦打起仗来,我们坐着就可以撤走,心里可踏实了。”

常华对地铁站“富丽堂皇”的第一印象,几乎是那一时期所有乘客的感受。“一个车站一个样儿。大理石铺地,立柱的形状、颜色都不一样,灯光的布置也不一样。”对于这一点,今天的年轻人可能无法认同。很多常年乘坐地铁的年轻人根本看不出分别:“都差不多,没什么区别。”确实,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地铁一期工程的车站确实不太起眼,不论是结构,还是装修风格,都大同小异。但是在40年前的北京,这种装修已经可以称得上“豪华”了。

其实相比国外地铁站,我们的地铁站是比较朴素的。在地铁开工典礼上,邓小平同志就曾经说过,“我们的车站要朴素大方,不要搞莫斯科地铁那一套”。今天看,这个总原则非常务实。有地下宫殿之称的莫斯科地铁,金碧辉煌,每个车站都聘请了著名的设计师担纲设计,站内雕塑、华灯比比皆是,耗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我们的地铁站虽然俭朴,但它具备了运营所需的一切要素,至今仍很实用。

另一位同样一直关注地铁施工进展的徐金华不无遗憾地说:“地铁通车的时候我正在外地当兵,直到70年代才回北京。”甫回北京,徐金华就专程买票乘坐地铁,这个他眼看着从隧道修建起来的地铁,这时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呈现在他眼前。

1971年,地铁开始售票,票价只要一角钱。“有的人甚至在地铁里来回来去地坐。第一次没经验,到了苹果园站中间过不去,只好上来再买票坐回去。后来长了心眼儿,坐到八宝山就下车了,还能免费坐对面的车回来。”提起这些往事,常华呵呵直笑。

不少外地来京出差的人也专程赶来乘坐地铁,地铁俨然已经成了首都的一个观光项目。

令人唏嘘不已的是,作为毛主席“点将”的地铁一期工程统帅,杨勇本人直到1972年才第一次乘坐地铁。工程开工不久,杨勇就被“揪”了出来。但对一手经营起来的地铁,他有着割舍不掉的牵挂。

1972年,杨勇打听到自己的老部下安谦还在铁道兵办公室担任副主任,就请他带领自己乘坐地铁。安谦后来回忆,那一次,他带着杨勇乘了几站地铁,并简单介绍了些情况。杨勇始终兴致勃勃,看得出他很兴奋。听说,后来杨勇又带着小儿子来坐地铁,跑了好多站,他自己当讲解员。

责任编辑:李红英(QN0016)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