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片子开打“保卫战” 你来不来? 第53期

2016-06-01 14:22   作者    编辑 李红英(QN0016)

十多年前网络上热传的《北京方言测试》如今仍然活跃在朋友圈,然而就算是地道的北京人想得满分也并不容易。一口俏皮诙谐的“京片子”曾是北京人的标配,但现如今,北京方言正在变味儿中走向衰落。是时候打一场“京片子保卫战”了!

京片子的“生存”现状

北京话受冲击 正宗京腔儿难找

北京话,俗称京片子。普通话虽然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是北京语音和北京话不是一回事。早在十多年前,北京民间就表达了北京方言萎缩的担忧。

北京2012年曾寻找过最地道老北京发音人的海选活动,面试组专家、北京语言大学张世方教授袒露,正宗京腔儿并不好找。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参选者即使是最地道的老北京,一开口下意识的就会说出普通话。

而跟北京话相关的最热话题莫过于,2007年民间呼吁北京方言“申遗”的事儿,虽引发不少学者的质疑,但也足见民间人士对北京方言萎缩的担忧。

5月31日,教育部发布我国第一部地方语言状况调查报告——《北京市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报告显示,北京市中学生对北京话认知程度日渐式微。

北京话为何式微?忒土?

北京话日渐式微,北京市语委主任贺宏志解释,北京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无论是国内人员还是国际人员的交流,地方方言根本用不上。

说的人少了

小编从北京市统计局网站查询得知,2015年北京常住人口为2170.5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为822.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7.9%。北京长期以来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五方杂处,人来人往,决定了北京话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地方言的影响。

而且影响北京话的因素中,家人、同学及朋友这些身边人排在前边。如今,很多孩子的父母都是“新北京人”,家里对话说的更多的是普通话或是老家话,而不是北京话。

与此同时,老北京人的比例正在逐渐下降。会说正宗北京方言的人越来越少了。

北京人自己不待见

“北京方言的现状和保护课题组”的发起者——北京联合大学现代汉语讲师房艳红表示,北京萎缩的主观原因更值得深思,“北京人是否还喜欢北京话,恐怕是决定北京话未来状态的关键因素。”

当调查受访者喜欢北京话还是普通话时,34%的人选择北京话,46%的人选择“普通话”。 在有关受访者希望孩子说什么话的提问中,37%的人选“北京话”,49%的人选“普通话”。 这个调查说明,北京人在观念上并不都认可北京话,甚至有些说很地道北京话的北京人都觉得北京话“土”。

网络语言盛行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吓死宝宝了、内心几乎是崩溃的……2015年的十大网络用词果然也是我们每个人在过去的一年中用的最多的。这些网络语言日益显现出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一旦某网络词语在网上流行,随后就会出现在人们的日常口头语言中。于是在这个语言圈子里,又多出网络语言这么个与方言“争风”的角色,不知是好是坏。

如今网络语言已经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也为学界开辟了新的研究空间。网络语言的创造性和生命力被网友认可,就像倡导普通话,并不排斥方言一样。

然而,当网络语言过多地充斥在日常生活时,有专家感叹现在的人们“话都不会好好说了”,特别是对青少年,网络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

北京话传播被“限制”

还有一个原因也不得不提。2005年10月,广电总局要求电视剧的语言(地方戏曲片除外)应以普通话为主,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标准的普通话。纵观近几年,纯京味儿的影视作品还是少了很多,这对京片子传播也是有影响的。

京片子能不能保护?怎么保护?

方言的衰落,不仅是北京话面临的问题,全国其他方言都面临类似的困境。

2007年,北京市相关部门已经开始考虑组织专家收集北京土话,出版专门书籍和音频视频资料。2012年北京举办了寻找最地道老北京发音人的海选活动,通过纸笔记录、录音、摄像等方式,全面调查采集并整理老北京话原始数据。

在此基础上,北京准备学习借鉴上海,将“京片子”保卫战打进学校,进行有组织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通过校本课程,来保护北京方言。这些设想已列入“北京市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规划”之中。

而且,需要保护的不仅是北京话,《北京市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还分门别类列举了208项北京市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有传说类,也有以北京话为承载的曲艺,如在京西地区流行的蹦蹦戏等。

今年底北京将开通全国首个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本次报告的内容以及3D版的碑帖牌匾等都将实现网上共享,市民可登录北京语言文字网查看。

北京话有啥不一样?

儿化音、吞音、大舌头

北京方言的语音特点中有三点是学界研究比较多的:儿化,吞音和大舌头。

其中,吞音咬唇是北京话最显著的特征。有人认为,嘴里还好像含着口水一样说不清楚。有人形容: “说的话像是从舌尖儿滚过去的”,其实这是形容混混儿不好好说话的,公认的好听的北京话是以干净和脆生为好(比如侯宝林那种)。

d8f9d72a6059252dbad1cb4d349b033b5ab5b9b1

再有,北京人说话时也常爱使用诙谐双关的词句。在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里,戈玲和东宝的对话就特别经典:

戈玲:东宝,你那罗伯特进行曲想好了没?

东宝:什么罗伯特?

戈玲:就是萝卜的特别做法啊。

例句中戈玲想问东宝萝卜的特别做法是否想好,但她将萝卜的特别做法简称为“罗伯特”,这就是通过使用谐音来达到幽默的效果。

相关策划

【看北京】哪儿听“京片子”最正宗(点击标题进入)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