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门夜市 走好不送! 第56期

2016-06-08 08:11   作者    编辑 巢晶(QN0034)

6月6日,东华门夜市官方向社会发布了将在6月25日正式闭市的消息。暗夜里,这家已经经营了31年东华门夜市除了些许落寞,还伴着与离别气氛十分不相称的一片叫好。东华门夜市招谁惹谁了?真正的北京小吃又去了哪?

沦落中的东华门夜市

小编在网络搜索关键字#东华门闭市#发现清一色的都是类似如下这样的留言:

网友R*****:早就该关了,搞一堆满嘴不知道哪里话的假北京人叫卖着假的、脏的、贵的离谱的北京小吃,这样坑蒙拐骗的也有脸?呸~!

CFP423217421

2011年的东华门夜市。千龙网发

从最初带着鲜活生活气息的活色生香,到最后成为广受质疑的众矢之的,曾号称“北京小吃名片”的东华门小吃街留给大众的最后印象定格在了:物价奇高、堵路扰民、食品卫生堪忧上。

“打着老北京的旗号卖着不知什么地儿的不靠谱儿吃食,别糟改我们大北京的小吃文化了!”“不知道的外国人来这儿尝北京小吃,还以为北京人是属蛤蟆的,真什么虫子都敢吃啊。”有北京网友如此点评东华门小吃街。

一边满足外来游客的猎奇心理,一边却背离了北京小吃的本来面目。“东华门夜市”何以沦落至此?除了利益趋使的原因,大概与北京小吃的衰落不无关系。

老北京小吃因何衰落?

从根儿上说,原属老北京街景文化的“北京小吃”,其精华就在“小”——小本经营,且“精”——用料讲究、慢工出细活。不过如今,这样的特点令“北京小吃”在经营模式、生产模式等多方面都不如适合量产的烤串、炸昆虫看起来更易吸引眼球、符合市场经济。

成本过高难以为继

想在好地皮上经营,必然随之而来的就是高价位的租金,在如今寸土寸金的商业区,食客们品尝的不只是食材和手艺,还有地皮。

样本案例:前门大栅栏地区

有关资料显示,前门地区刚开始招商时租金价格最高曾到过37元每平方米,这样高的租金也许对大的国际品牌来说能承受,但对于老字号传统小吃来说太高了,老北京小吃的租金超过每平方米5元就有风险。尽管该项目负责方北京天街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北京老字号传统小吃的租金已经一降再降,从最初的单价10元到现在的6元,但还是与老字号小吃传人们的想法有出入。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北京小吃这样集体东迁西挪地到处迁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租金过高让他们拼命找寻低租金地段去开新店。

奶酪魏的传人魏宁表示,传统小吃是一种费工、费力的活计,干起来特别费劲,利润还很微薄。所以往往很难支付得起高额租金,也就不容易找到好的商铺位置。这正是老北京小吃在旺市区难觅踪迹的根本原因。

街边摊贩正在卖芝麻烧饼。

街边摊贩正在卖芝麻烧饼。

商业转型困难

老北京小吃之所以自成一派,一方面是用料讲究,另一方面在于“胸无大志”。过去的小吃业主但求守住自己这摊儿,做豌豆黄的只做豌豆黄,做羊头的只做羊头,东西虽小,贵在忠贞,百年不渝,绝不碰别人的一亩三分地。而且拒绝做大,从街头散摊发展到固定门脸就算到头了。为了符合当下的消费模式,很多老字号都在试图转型。

样本案例:九门小吃“风云”不断

2006年7月,由老北京传统小吃协会倡办,主打老北京风味的九门小吃开张,爆肚冯、月盛斋等12家老字号进驻。

此后数年,因扣点率及管理费标准等,爆肚冯等多家老字号与九门小吃产生矛盾,多次表示要退出。

2012年2月,九门小吃发出通知,要求老字号每年缴纳3万元管理费,否则视同放弃经营权,引发矛盾升级,爆肚冯、月盛斋等7家老字号停业。

2012年3月16日,7家老字号宣布撤出九门小吃。 

2012年8月19日,九门小吃重张,更名为京华九门小吃,马记月盛斋未归。

老手艺传承吃紧

典型案例:“年糕杨”:坚持120年的传统没人愿继承

120年前,依靠慢工出细活的年糕,“年糕杨”传承人杨启钢的爷爷可以挣到在北京购置四合院的收益。而现在,杨启钢和哥哥姐姐们,依靠卖年糕,每人每月约5000元收入。曾有老字号邀请“年糕杨”重回大栅栏,但高昂的用地成本让杨启钢只能放弃。

杨家第四代,没有一个年轻人有兴趣接过“年糕杨”的旗号。“做这行,有钱还是有面儿?年轻人放下现在的工作,转来跟我们做年糕,不可能的。”

杨启钢也尝试收徒,找外姓人接班。但繁杂的工序和微薄的收入,让几个徒弟都中途退出。“这不怪年轻人,土壤没了。现在社会就是这样,大家都想赶紧见着利润。做小吃,想挣钱,就要工业化,能简单复制。让年轻人来干,他们没多久就要加添加剂、加防腐剂。这真不赖他们,让我去南锣鼓巷摆摊,我也干不来。按照我这老方法做,供不上货,人家游客等不起。”

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年轻人不买账

十多年前的北京,大街小巷上的早点铺儿卖的最多的不是粥和豆浆,而是炒肝儿。那时候,隔三差五的,人们就会到小铺儿里点一小碗儿炒肝儿喝。好几天喝不着还会惦记着那股子劲儿。然而现在,更多的选择性,以及有关“北京小吃”的负面新闻,让很多年轻人除了情怀以外,对北京小吃没有太大感觉。在一项针对90后、00后做的调查中,有超过一半的年轻人基本对炒肝儿持消极态度。

QQ截图20160607170850

另一方面,在大栅栏“天海餐厅”的负责人贾勇看来,北京小吃没落的另一原因是“一窝蜂”式的跟风模仿。今天卤煮好卖就都上卤煮,明天爆肚受欢迎又都做起了爆肚,根本不管做出来的东西是否地道。“有些北京小吃根本就是外地人在经营,一张嘴满口都是地方口音,盖起来还没有8年也敢打出百年老号的招牌做北京小吃。”“做卤煮的时候,发面饼就敢往锅里放。”这样的“北京小吃”让人尝过之后就不想再吃,糟践了“北京小吃”的招牌。

什么才算正宗老北京小吃——碰头食儿

“北京小吃”也被老北京叫做“碰头食儿”或“小食”,碰到就垫补两口,不求吃饱,也并非真饿,只是为了嘴不闲着。  

三大钱儿买甜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炸糕糖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爆肚炒肝香灌肠,木须黄菜片儿汤。

这组《都门竹枝词》描绘的是清代北京城庙会上的小吃。

几个小朋友在路边小摊儿吃东西。

几个小朋友在路边小摊儿吃东西。

小吃一般用料不贵,但便宜不代表随便。拿常见的豆腐脑来说,现在顶多搁点木耳黄花,但昔日“南白北马”的豆腐脑浇的都是厚卤,里面必搁羊肉,蘑菇也只用张家口的口蘑,淀粉、酱油打出的卤汁橙红透亮,鲜美非常。吃的时候,淋上蒜汁或辣椒油,就着刚出炉的芝麻小烧饼这么一吃,满嘴喷香。

老舍小说《四世同堂》里,什刹海边卖的冰碗更是形色味俱全——“一大碗冰,上面覆着张嫩荷叶,叶上托着鲜菱角,鲜核桃,鲜杏仁,鲜藕,与香瓜组成的香、鲜、清、冷的酒菜儿”。冰碗儿讲究的是吃个“鲜”,鲜藕菱角莲子等都来自旁边的什刹海。如今冰碗是早没了,新一代的北京人大概连听都没听过,什刹海也早不产那些了。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