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事】流金岁月——那些北京最年轻的建筑遗产(6)

2016-06-30 14:10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儿童医院的地标——大烟囱

标签:烟囱与水塔合二为一

卒于:2005年

这是2002年拍摄的北京儿童医院的“烟囱”(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文 摄

这是2002年拍摄的北京儿童医院的“烟囱”(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文 摄

作为新中国现代建筑的优秀范本,北京儿童医院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不凡。时光倒转回20世纪50年代,它是时代人的骄傲:中国第一个儿童专科医院,亚洲最大的儿童医院,一期建筑面积3.6463万平方米,门诊2000人次/日,病床600床。北京儿童医院规制宏大、建筑形构精美,当年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类似于今日的鸟巢水立方。

北京儿童医院是中国著名建筑师华揽洪在建国初期设计的。梁思成曾对该建筑赞赏有加,“这几年的新建筑,比较起来,我认为最好的是儿童医院。这是因为建筑师华揽洪抓住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不论开间、窗台,都合乎中国建筑传统的比例。因此就表现出了中国建筑的民族风格。”作为这个建筑作品的一部分,“烟囱”的设计十分精巧。

对于这烟囱,留心北京城事的人们也许都还记得2005年那场拆与保的风波。

建筑师们更愿意称这个烟囱为“水塔”,并说这个“水塔”是该地区标志性的建筑。

为避免在市区内暴露烟囱,华揽洪巧妙地将其与水塔合二为一,里层是烟囱,外面包裹则为水塔,传统方塔的造型加之顶部起翘的手法使这一功能极强的构筑物成为表现该医院传统风貌最具特征的建筑之一。而它的制高性又使得它成为儿童医院整组建筑的中心和灵魂。

2005年9月11日,工人们正在拆除“烟囱”。新华社记者 李文摄

2005年9月11日,工人们正在拆除儿童医院“烟囱”。新华社记者李文摄

2005年8月,北京儿童医院开始拆除院内已废弃了三四年的烟囱。截止到9月13日,原高35米的烟囱已经被拆卸了三分之一。拆除工程引来多方侧目,马国馨、刘开济、王昌宁、刘力等多位资深建筑专家挺身站出,竭力主张保护和修复烟囱。

然而,虽然经过多方呼吁,拆除“烟囱”的工程暂停过,但终究还是被拆除。

9月14日,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刘开济(左)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马国馨在北京儿童医院“烟囱”下接受记者采访,呼吁保护“烟囱”。他们认为儿童医院是一个精品建筑,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体现了中国庭院精神,并且用现代的手法表现了中国历史。新华社记者 李文 摄

9月14日,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刘开济(左)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马国馨在北京儿童医院“烟囱”下接受记者采访,呼吁保护“烟囱”。他们认为儿童医院是一个精品建筑,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体现了中国庭院精神,并且用现代的手法表现了中国历史。新华社记者 李文 摄

当时,下发拆塔令的是西城区环保局,据称这是按照北京市政府文件执行的,为2008北京奥运会而进行的“净空”工程。整个西城区共有65个废弃烟囱要拆除,北京儿童医院的烟囱已经不再使用,正在拆除之列。

当有记者询问拆除是否考虑到水塔烟囱的特殊价值,拆除前是否和文物局商讨,负责人举例回答,当初人民医院也有一个废弃烟囱,要拆的时候,院方出示了一份文物局的文件,这个烟囱最后就没拆。而儿童医院在参加拆除烟囱的会时并没有出示有关文件,那拆掉它也是按文件执行。

责任编辑:李红英(QN0016)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