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组团乞讨、创业求“关注”成地铁乘客首烦
地铁“伸手党” 治你们有招
坐地铁最烦啥?是穿梭于乘客间发广告的人?还是在车厢内大快朵颐的食客?都不是!根据地铁站内调查数据显示,地铁中的“伸手党”已经成为乘客最烦的一个群体,这里说的“伸手党”除了包括车厢内乞讨人员,还有近年才涌现出的拿着手机四处“求关注”的创业者们。信报调查小组日前接到乘客提供的线索,对上述问题进行“下地”探访。
伸手党 之 乞讨卖艺者
遭遇1: 乞讨女子打骂孩子
“到底有没有人管这些乞讨卖艺的,带着孩子出来乞讨,还当众打骂,真不知道是不是亲生的。”昨天下午,有网友在北京地铁官方微博留言,称7号线上有人带孩子乞讨。
看到这一幕的不止这位网友,乘客李女士也是目击者之一。李女士称,本周以来,她从7号线达官营上车后,常常看到两个女子带着孩子在车厢内乞讨,“这一周我只要坐7号线就能看见他们,跟组团似的。”
让李女士震惊的是,女子刚打开乞讨用的音箱,身边的孩子就哭了,无论如何安抚,孩子都哭闹不止,“这女的直接把孩子拉到车厢角落,扇耳光、揪耳朵、掐脸,孩子哭得更厉害了。”李女士说,最终女子带着孩子气呼呼地下车了。
信报记者调查得知,李女士所称的带孩子乞讨的女子是地铁里的“常客”,“几年前,孩子还不能走的时候,我在2号线和5号线就见过她。”乘客孙小姐说。由于经常带着年幼的儿童乞讨,怀疑孩子是她们诱拐来的,这一伙人员被乘客举报过。但经警方证实,这个“乞讨团队”全都来自甘肃岷县,孩子也是她们亲生的。
遭遇2: 拍摄乞讨者手机险被砸
信报记者在走访2号线、4号线、10号线时,接受采访的乘客均表示曾遭遇过乞讨卖艺人员的骚扰。海淀黄庄站,乘客刘先生对两天前的一次遭遇心有余悸。“那天我在西直门2号线换乘,遇到一个男的讨钱,于是就拍照,没想到那人突然冲上来,说再拍就砸我手机。”刘先生说,当时乞讨男子举着拐杖要打他,在被旁边的乘客制止后,该男子仍脏话连篇。
信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经常固定乘坐地铁某一线路的乘客表示,这些人定时定点地出现在地铁车厢,有时都混成了半熟脸,但为了不惊动管理者,他们一般会在某一个区间的车内往返乞讨,而像唱歌卖艺的只要在车到站时,就会停止歌声,车门一关才继续操练起来。
调查 遇到乞讨者你怎么办?
样本:30人
9人
假装看不到
8人
坚决抵制
7人
无奈给钱
6人
默默走开
信报记者发现,这些乘客即便对乞讨卖艺行为表示不满,也只是在微博、微信上抱怨一下,没有人将情况告知地铁管理部门。
面对“您为什么不找工作人员或民警提供线索”的问题时,被访者给出“来不及”“不知道跟谁说”“管用吗”等回复。
支招 看清车厢编号打电话举报
早在2015年5月《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实施时,本市首支轨道交通执法队正式上岗,他们的任务之一就是对乞讨卖艺、派发小广告等违反运营条例的行为进行巡查,去年8月还公布了北京地铁“乞讨地图”,但是由于人力有限,被打击对象流动性强,乞讨卖艺的情况依旧存在。
“我们没有执法权,但会通过例行巡查对他们进行劝离。”京港地铁有关负责人介绍,相对于他们的主动出击,我们更多的是需要乘客给予支持,及时将发现的时间、车厢位置、列车通行方向告知给就近车站工作人员,或拨打热线。
如发现乞讨卖艺者,您可提供列车的具体运营信息(开往哪个方向,列车编号等)然后拨打热线举报。北京地铁热线96165、京港地铁热线63988622和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12328进行举报。
伸手党 之 创业“求关注”者
遭遇1: 7站地遇4个“创业者”
“您好,我正在创业,能扫一下二维码,关注一下我吗?”最近,不少市民向信报记者爆料,这句话俨然成为他们乘坐地铁时的“梦魇”,求扫码关注的创业者似乎已将地铁车厢当成了他们工作的“办公室”。
赵女士日前乘坐地铁10号线,从呼家楼站去往分钟寺站,短短7站路程,就遇到了4个求扫码的创业者。“开口都是同一句话,正在自己创业,求关注,一开始碍于面子扫了两个,后来实在是太烦了。”赵女士说。
据赵女士介绍,一开始自己并不想扫,但小姑娘一直在说服她,并声称这是个人的微信号,可以屏蔽朋友圈,不会泄露个人信息。“我不想在地铁里和人纠缠,就随意扫了2个,结果谁知后面还有‘大部队’,我都说了自己扫过两个了,但对方居然说不差她这一个,我当时就怒了。”赵女士告诉信报记者,这些求扫码者一点都不顾乘客的感受,下了班在地铁上,还要被骚扰,真是烦透了。
另一位将地铁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常女士也经常遭遇求扫码的尴尬。“我现在好友里有5个减肥产品的创业者,出于礼貌,不好意思删她们,实在受不了就把朋友圈屏蔽了。”常女士无奈地摇摇头,“有一次,在地铁里一扫,发现我已经加过这个人好友了。”
遭遇2: 到店体验险被拉“入伙”
昨天下午,信报记者在地铁4号线内找到了一名“创业者”,看到记者拿手机在一旁等待,便立刻上前求扫码。记者扫码后,便收到了“感谢您支持我创业,不要删我微信哦!”的信息,翻看该名创业者的朋友圈,发现全部是某奶昔俱乐部的健康减肥产品宣传广告,并伴有大量成功瘦身者的对比图。
当记者询问是不是减肥产品真的这么有效果时,该名创业者立刻表示去店里一看便知。“如果你去店里看看,说不定会有兴趣和我一起创业,我们是一个年轻的团队。”该名创业者看到记者感兴趣,立刻发出了邀请。
信报记者联系到一位曾经去过“店内”的丁女士,她告诉记者,感觉店内像一个传销窝点。“到店先会给你做一个检测,然后告诉你体重严重超标,要你先定一个月的营养奶昔,种类很多,但要起效果动辄就要购买上千元的套餐。”因临近结婚,丁女士迫切想要减肥,就定制了一个三千多元的套餐。随后,丁女士就经常受到信息轰炸,“奶昔喝了吗?”、“觉得好要推荐呀”、“有兴趣也可以一起创业。”……“最后我只能把她删了,奶昔喝完也没啥效果,回归正常吃饭以后,体重反而反弹了。”
提醒 乱扫码可能泄露个人信息
随着微信功能的增加,它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社交软件,个人信息、银行卡账号等敏感信息均在其中,扫码后存在泄密的风险。那么该如何应对地铁求扫码呢?
信报记者在查询《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后发现,相较于车厢内乞讨、卖艺等扰乱秩序的行为,“创业者扫码”这类新鲜事物还未出现在被禁止的范围内。目前,只能通过“拒绝扫码”的方式来保护信息不泄露。关于拒绝的方式,信报记者咨询了10位经常遭遇扫码问题的市民,“看到求扫码者装睡”、“地铁内不玩手机”、“声称没信号”被推荐为最实用而又不尴尬的三种方式。
信报记者 王萌 魏昕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