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委员吴文彦:多举措推动发展融合教育

2017-01-14 04:14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多举措推动发展融合教育

北京市政协委员吴文彦:

让每一位孩子享受学习的快乐,尤其是学龄前儿童。不过,市政协委员吴文彦在调研中发现,北京有1400名3岁至6岁学龄前残疾儿童,只有18.7%在园接受学前教育,有28%在特殊教育机构。对此,吴文彦建议,应该大力发展融合教育,以利于残障儿童健康发展。

残障儿童

学前教育明显不足

吴文彦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本市有幼儿园4100家,其中公立幼儿园2000家,私立幼儿园2100家。在2011-2013第一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执行中,全市户籍适龄儿童学前三年入园率已经达到85%以上,常住人口适龄儿童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0%以上;2015年至2017年,全市户籍适龄儿童学前三年学位供给将全覆盖,入园率保持在95%以上;努力满足常住适龄儿童入园需求。

但残疾儿童入园率则明显不足。2016年残疾人动态更新数据表明,北京有1400名3-6岁学龄前残疾儿童,只有18.7%在园接受学前教育,有28%在特殊教育机构。在743人没有入园的孩子中,717人有学前教育需求。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比其他孩子有较大差距。

融合教育

利于残障儿童发展

吴文彦表示,让更多的残障儿童在正常的环境中成长,接受正规全面的学前教育,为将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奠定基础,是孩子成长的需要,北京需要在残疾儿童学前融合教育上下大功夫。

吴文彦介绍,融合教育要求残障儿童全部时间都在普通班级学习和接受相关支持与服务,它是普通教育的革新,其差异化、个性化的理念是让每一个孩子从中受益。这种教育方式是将身心障碍的儿童和普通儿童放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生活,在普通班中提供所有的特教支持和服务措施,使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合并为一个系统,强调的是身心障碍儿童正常化的教育环境,而非隔离。近十年来,北京有一些幼儿园已经开始了残疾儿童学前融合教育,实践证明,大部分残障儿童通过一段时间的融合教育后,可以顺利进入普通小学完成学业。而参加融合教育实践的幼儿园中没有一个家长反对自己的孩子与残障儿童一起。

培育扶持

融合幼儿园发展

吴文彦委员表示,融合教育在实践中已经总结出了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但是缺乏政府在更大层面的政策支持。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普通教师缺乏特教知识,康复机构的老师不了解普通教育的发展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对此,吴文彦委员建议,政府相关行政部门出台政策,从师资培养、环境设施配置、资金支持、经验推广、典型宣传等方面,培育扶持融合幼儿园的发展建设。建立由普教教师、资源教师、康复教师组成的团队,帮助残障儿童向受限制最少的环境中流动。采用融合型的培训方式,培养懂特教、懂学前、懂融合教育的融合型师资团队。

此外,打通康复机构和教育机构,建立康复机构和融合教育机构对接模式——一园一机构。幼儿园每个班都配有一个班长老师、一个助教老师和一个保育老师;每个年龄段的平行班配一位资源教师,形成资源部。康复机构可以成为幼儿园的康复基地或协助幼儿园建立康复教室。康复教师遵循个别化教学的原则,为残障儿童进行个别化评估。每位残障儿童依据自己的发展差异,形成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个别化课程,每天的生活学习穿梭于普通教室和康复教室之间,由不同部门的教师协同配合,共同承担着课程目标达成的责任。

责任编辑:岳崎(QN0012)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