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专项行动
■中心城区重点区域整治提升
■疏解部分公共服务功能
■中心城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
■疏解区域性市场
■疏解一般制造业和“散乱污”企业治理
■棚户区改造、直管公房及商改住清理整治
■违法建筑拆除
■占道经营、无证无照经营和开墙打洞整治
■地下空间和群租房整治
■城乡结合部整治改造
报告
全面清理整治镇村产业小区
修订并落实污染行业淘汰退出目录,关停退出500家以上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全面清理整治镇村产业小区和工业大院。
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拆除违法建筑4000万平方米以上。集中开展直管公房违规转租转借和商改住清理整治,持续整治群租房和出租大院,完成地下空间三年综合整治任务。严厉打击开墙打洞、占道经营、无证无照经营等行为。推进城乡结合部地区综合整治,完成100个市级挂账重点地区整治任务。
现场
15平方米商铺竟然住了13个人
西城区右安门内大街一个公交站旁,众人站在人行道上等车。几个月前,想站在人行道上等车都算是一种“奢求”。
街边楼房的一层,原本“开墙打洞”的商户多数都已停业,只有几家合同未到期的商户通过窗户经营。商户的门恢复成了居民楼的窗户,原来占据人行道的违法建设也一同被拆除,使得人行道宽了一米多。“走人和等车都不耽误,以前把路都占了,人行道上特别挤,还闹哄哄的。”一名家住二层的居民对于开展的“开墙打洞”专项治理拍手称快。
白纸坊街道去年专门成立了环境整治办公室,首先对右安门内大街沿街“开墙打洞”的商铺进行了集中整治。
西城区白纸坊城管队队员侯晓燕与右安门内大街的一名商户进行约谈。刚一开始,她就被劈头盖脸骂了一顿。“特别难听的话,骂了40多分钟。”面对商户的谩骂、不理解,侯晓燕硬着头皮做着解释,但换来的依旧是电话里的谩骂声。侯晓燕做了五六年城管队员,这样被骂还是头一回,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大哥您喝口水,也让我哭会儿。”侯晓燕一边流着眼泪,一边继续与商户进行沟通。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她从自身感受跟对方沟通着,这都是为了让孩子们能有更好的环境。最终,取得了商户的理解,情绪渐渐平复的商户来到执法队,与侯晓燕面对面进行了沟通,也很配合工作。
2017年,白纸坊街道将对辖区内的多条街道全面开展“开墙打洞”专项治理。相关负责人表示,整合地区管理和执法资源,组织公安、城管、工商、食药、消防、卫生监督等执法力量,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多部门联合在一起,细化工作方案,同时也明确分工。
“对于要治理的商户,前期工作是重中之重。先要确定是‘开墙打洞’的行为,再进行宣传。”街道城市管理科科长李梓伦说,通过发放《致居民和商户的一封信》、张挂横幅、入户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每天都要去商铺中宣传一下,也是一个提醒,取得他们谅解和支持。大约有30%的商户在集中整治前就配合我们封堵了门洞。”
“在治理过程中,就曾发现有一家商铺,虽然只有十五六平方米,但是却住了13个人,吃、住和经营都在这里,治理后选择了离开。”李梓伦回忆道。
2016年启动“开墙打洞”专项治理行动以来,白纸坊街道已对378户擅自“开墙打洞”商户进行了整治,并拆除违法建设超过3000平方米,疏解人口1800余人,大幅提升了地区环境质量。下一步,街道在持续开展专项治理的同时,还将注重巩固整治成果,用公共健身设施、绿化公园等“占领”拆违地,打造让居民满意的高品质生活环境。
解读
通过治理 人口的确在减
北京城市管理学会负责人 张耘
环境治理作为城市病治理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最为困难的一件事情。难在三个方面,一是治理者经常会遇到价值上的考问。外地人进来了,以此为生,一旦拆除了载体,怎么办;二是被治理者,一旦遇到切身利益影响时,会出现非常大的反抗;三是作为首都的城市政府,在确保稳定的大局下,把治理办好,这又是难上加难。
前几年都是拆了房子,拆产业,人员并没有得到有效疏解。但去年却出现了显著的变化,通过治理,人口的确在减。
对于城市长期治理的欠账,种种原因导致北京存在以轻微违法为职业的群体。他们的特征是有合法市场不去,一定要街边占道,拥有一定经营场地后,一定会扩展街边经营。通过这样轻微的违法,获取利益,影响城市秩序等,更严重的还有藏污纳垢的现象发生。这些人都滋生在违法建筑当中,在过去的管理空隙当中生存。这样一个群体存在,污染的不仅仅是一个城市,而且污染了这个城市作为首善之区的形象,也污染了这个城市的文化。所以,对载体的拆除,使轻微违法的群体无法再从事不当的活动,强迫他们走入公民正常的经营和生存。这对北京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