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北京1月14日讯(记者 马文娟)北京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已经开幕,将审议和表决《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草案)》。北京举办了2008年奥运会,也将举办冬奥会,可以说,全民健身已经进入了市民的生活理念。
但不可忽视的是,公共健身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种现状,政协委员实地探访,发现绝大多数受访者希望增加对公共健身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并增加针对儿童的健身设施品种。
民盟北京市委对北京市公共健身设施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回收的239份有效问卷中,有86.04%的受访者使用过公共健身设施,有84.23%的受访者居住小区建有公共健身设施,有25.68%的受访者认为周边公共健身设施在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有34.23%的受访者认为周边公共健身设施在功能上不能满足需要,有37.39%的受访者对周边公共健身设施的运营状况不满意,有62.16%的受访者对周边儿童公共健身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状况不满意。
根据调查结果,公共健身设施在社区的普及率已经达到80%以上。但在实地走访中,调研人员发现,公共健身器材的损坏和缺失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公共健身设施已经运营多年,长期没有相关机构进行维护翻新。尤其是很多安装时间比较长的健身器材损毁状况严重,但是无人维护和拆除,成了无用的摆设,甚至成为安全隐患。同时,公共健身设施数量和分布也有待改善;适用于儿童的公共健身设施数量依旧较少。
为此,他们建议,建立和完善市体育局——区体育局——社区居委会(或小区物业)三级管理机制,对辖区内公共健身器材统一建档,充分利用现有公共信息平台资源,按时巡检和维护。
进行器材安装时必须经责任单位建档,主管部门备案,并在安装场地明确标识责任和主管部门,以便在出现问题时使用者可以及时联系有关部门进行维护。
三级管理机制中,要在区一级设立专门维修维护基金,成立专业维护团队。维护基金可以来源于政府拨款、社区集资、民间捐资等,或者从物业费用中直接扣除,维护团队则可以采用面向社会招标的方式。维护方式可以采用定期巡检或者接报抢修等方式。对资金的使用和团队的管理还需要出台相应的细则和措施。
“要根据社区居民人数确定配套的健身设施数量,不能搞一刀切。”民盟建议,健身设施的分布应以社区为单位,对每个小区进行有计划的协调规划,保证每位社区居民只要有健身的需求就能就近找到合适的健身场所及设施,健身设施的数量就需要与附近居民人数相符。
此外,儿童公共健身设施的建设也需要加强。“儿童由于对于环境的认知较少,这就需要户外健身器材的设计不仅要符合儿童的身体结构特点,设备更要按照不同适龄儿童分别配置,以满足各年龄段儿童使用,让孩子得到更好的锻炼效果。并且,儿童户外健身器材要设立单独区域并做好防护工作。”
市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艺术系主任马鸿韬还关注到了科学健身。她建议,为了能让市民掌握科学健身的知识,应在居民社区建立运动能力评估站,指导百姓科学健身,避免意外事故和伤害事件的发生。这一点,无论是对中小学生,还是对社区居民等成年人都非常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