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杨万明在本次人代会上作工作报告时谈到,2016年本市落实以“法官员额制”为重点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改革,按照中央的法官比例限额,全市法院分两批遴选2636名法官进入员额,占中央政法专项编制的34%。
法官员额不再扩大 只减不增
“杨院长,我们一直就没弄明白员额制是什么意思,它在司法改革里是什么位置,能和我们说说吗?”18日,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密云代表团在审议两院报告时,代表夏强向北京市高院院长杨万明提出了自己对员额制的疑问。
话音刚落,杨万明就向代表们详细解释了从2016年开始实施的员额制,“实际上员额制是对现在法官制度的一次精简。减少人员,提高素质。”杨万明具体介绍说,员额制是法院四项基础改革的一项内容,实行人员分类管理,加强司法责任制和司法保障,以及人财物由市级统一管理。
法官门槛提高 人数减少
“这几项司法改革的核心是,为了解决审判工作中,有时会受到地方保护的干扰,解决司法地方化和行政化两大问题。”杨万明解释说,为了落实司法责任,强调法官素质要高,所以进行了员额制的改革。
员额制与过去不同的是,原来法院司法人员都是按照中央政法编制,规定法院能进来多少人,“这里面有的从书记员干到主审员,再到法官,都是这种成长路径。这些人就是一步一步往上走。但是,法官的门槛要提高,人数要减少。”杨万明表示,员额制改革后,法院的司法人员开始实行分类管理,分为行政人员、司法辅助人员、法官三类。2016年,法院司法人员进入员额法官的总比例为34%。杨万明透露,未来法官员额不准备扩大员额比例,即不突破38%的上限。
员额只看审判业绩 不论资排辈
“我也听法官、检察官和我说过,看似入员额不少,办案力量是在增强,但是法院里85%的人都要办案,15%从事后勤。所以入员额是比较难的事。”同作为密云团代表、市政协主席吉林,提出疑问:“现在法官普遍比较年轻,那是让老人入员额还是让新同志入?老同志资历深,但年轻人办案是主力。”
对于这一问题,杨万明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的原则是让老同志安心,让年轻人看到希望。”杨万明解释说,没有谁上谁不上的内部操作,主要看审判业绩。“有还差一年退休的,还入员额了”。在员额制的改革中,杨万明说,有一批法官需要适应的过渡时间,“年龄大一点、文化程度低一点、绩效比较差一点,只能当助理,这个比较阵痛,还不能适应”。
员额数按法院的案件数与法官数进行配比
在办案量增多,但员额制改革法官减少的情况下,法官的办案压力是否在成倍增大?对于代表们非常关心的这一问题,杨万明解释说,核定各法院员额时,坚持以案定额为主,同时兼顾审级、辖区人口、面积等因素,向案件压力大的基层法院倾斜。
在18日密云团的审议会上,对于员额制下一步的改革,杨万明也有所表示:“北京走出去了,也算平稳,员额法官应该人人成为‘院里面谁都服你’的人。第一年可能还不适应,原来都在一个院里的,‘你怎么就员额了,我就不是?’要通过办理的案件、出的判决,让人服。”
“落实法官责任,同时提高待遇,让法官成为真正有责、有权,能够受到社会尊重的专业化队伍,往前走。”杨万明总结道。
文/本报记者 林艳 解丽 张小妹 王斌 刘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