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新街口地区百名指导员为垃圾分类服务 冷知识还需多科普

2017-06-08 16:27 北京晚报

来源标题:“垃圾分类 竟是他们做得最好”

五年前的一天,李健女士作为垃圾分类工作人员,站在垃圾桶边将居民扔掉的不同垃圾分装在大桶里的时候,被她女儿的同学看见了。“你妈是个捡垃圾的。”这样的话很快在同学间传开,让读小学的女儿感到了自卑,但这没有让李健离开这个岗位。

如今,凭借着环保论文获奖,女儿升入了理想的初中。而李健更是在这个岗位上一坚持就是五年。她工作地点在西城区美洁家园社区服务中心,如今主要负责新街口街道所属地区的垃圾分类工作。

作为北京市的试点街道,新街口地区已经全部完成所有楼房居民小区的垃圾分类覆盖工作。李健五年来最大的感受是,垃圾分类说来简单,做来也不过举手之劳,但想要“深入人心”,还需要政府、管理员、居民们多方努力。

垃圾桶每天擦拭消毒

今年47岁的李健,从五年前开始从事垃圾分类指导员的工作。如今她每天早上巡视小区,接着便要到各个社区宣讲,向居民们普及垃圾分类的概念和相关的知识。

下午时分,李健来到了西城区南小街16号院。先与戴着绿色袖标的垃圾分类指导员交谈几句,她走到垃圾桶前,伸手打开了盖子。其中“厨余垃圾”桶里是择菜的余料、废弃食品;“可回收物”桶里是一些纸张、塑料;“其他垃圾”桶里则是零碎的生活杂物。

“我很高兴为您展示我的垃圾桶。”作为走街串巷到各个垃圾桶站查看情况的监督员,李健每天要开、关垃圾桶很多次。做这些的时候,她并没有戴手套,“因为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擦拭垃圾桶,还会喷洒消毒剂。在我看来它并不脏。”

新街口地区可谓北京城垃圾分类的“先行者”。李健在工作中得知,大乘巷教师住宅大楼曾是北京“垃圾分类第一院”。1998年4月4日,北京晚报也曾报道过这里开展垃圾分类两年之后的成果。“至今,这里都是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最好的地方之一。”李健说。

新街口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新街口地区的99个楼房小区已全部实现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清运。下一步街道将积极探讨针对平房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推行工作,力争年内实现新街口地区生活、工作居民的垃圾分类全覆盖。在之前几年里,街道已经陆续向居民们分发了两个作用不同、颜色不同的垃圾桶,也在管片内普遍放置了分类垃圾桶的“桶站”。

新街口有六百多指导员

“看见有的居民下楼扔垃圾的时候,提着两个袋子,其中一个装着厨余垃圾,另一个装着其他垃圾,我就很高兴。”李健说。

垃圾分类已经倡导多年,一些国家垃圾分类规范严格的故事几乎尽人皆知,但我们自己做得并不好。“我刚干这项工作的时候,能做到垃圾分类的居民连10%都不到。这些年社会上不停地宣传,街道也下力气投入设施。一些做得好的小区,能达到30%至40%了。”

现在新街口地区共有600多名垃圾分类指导员在工作,几乎每个由“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组成的“标准垃圾桶站”,在高峰时间都有专人站在一旁指导垃圾分类。不过,居民扔混合垃圾的情况仍比较常见,一个袋子里装着剩饭菜、厕所纸、各种包装等生活废弃物。

流动人口是个难点

而一个垃圾分类指导员具体做些什么呢?其一,将这些混合垃圾分开至三个垃圾箱;其二,向居民们宣讲垃圾分类的意义。

“有的居民,你讲一次他不听,两次还不听,三次他就得琢磨了。我们以身作则,他能看到每天起早贪黑都有人在垃圾桶旁辛苦地工作,慢慢也就接受了。”但是,她也经历过“有人宣传的时候做得挺好,一旦人撤了很快就又恢复原样了。”

另外,一些常住居民小区效果较好,一些租户较多的小区执行较差,“流动人口是个难点。好在现在开始整治开墙打洞、管理地下室出租,流动人口少了。”有的小区因物业管理较差,小区环境卫生本来不好,也会影响居民们的分类意识。

很多人说垃圾分类是“举手之劳”,李健认为这并不全面。“最终还是靠意识逐渐养成习惯。现在即便偶尔扔错了垃圾桶,我脑子里很快就反应过来,再伸手去更正。可见垃圾分类是一件需要‘深入人心’的事情。”

中青年做得不够好

工作中李健感觉到,最注重垃圾分类的是老年人和孩子,相比之下,大多数的青年、中年人反而做得不够好。

在她看来,这是社区反复宣传的成果,因为她时常会在工作时间在新街口地区乃至全北京城的各个小区进行宣讲,到场的则是老年人居多。“一些老年人接受了我们的环保理念,很重视环境问题。”

周末在小区里开展的宣传活动则能吸引不少孩子。垃圾分类指导员们会提出一些简单的科普问题,如果答对则赠送一些小礼品。很多家长乐于让孩子丰富知识,便带孩子来参加,“只要孩子想做了,家长们就愿意跟着去做这件事情。”于是李健和同事们也非常乐意走进校园和幼儿园去宣讲。

“我的很多中年朋友都做不到。这需要我们大力宣讲。”有人会说,现在一部分地区还没有普及垃圾分类清运,即便居民做到分类,运走时候还是混合,很伤害分类居民的热情。“但我会说,不管是否分类清运,你都要分类,因为分类是趋势,早晚要实现。”

冷知识还需多科普

垃圾分类中有不少“冷知识”。李健举例,一张废弃的名片应该扔在哪个垃圾桶呢?“最标准的做法,是将带有油墨印刷痕迹的塑封薄膜揭下来后,再扔到可回收物中。”

厨余垃圾更怕污染。现在的厨余垃圾会被运往郊区堆肥,“1吨厨余垃圾经过24小时的处理就可以制造出0.3吨的肥料。现在顺义的一些草莓园已经用上了,听说比化肥、鸡粪效果还好呢。”可是一旦其中有一节电池,“就会污染一亩土地。”

饮料塑料瓶用处也大,“国外有个说法,‘塑料瓶子是城市内的油田’。不仅能提炼汽油等燃料,8个塑料瓶子就能制造一件速干T恤衫。”这些知识,她也会在宣讲中说到。让居民们认识到这些废品的价值,是她垃圾分类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

女儿环保论文获大奖

“因为提倡垃圾分类,太多的人说我偏执。干到第二年的时候我也不想干了,但没想到一干就是五年多。回头看,坚持下来也挺好的。”李健说,“这对我来说,不仅有了一份工作收入,而且做的也是环保的大事业。”

更令她惊喜的是她的女儿。本来李健“捡垃圾”的事儿被女儿同学看到,令女儿颇感自卑。李健听说后直接找到了学校老师沟通,并且在老师的支持下,给孩子们上了一节“垃圾分类”课。

日常生活中,她也不忘向女儿普及环保的理念。几年前,女儿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写了一篇关于纸巾与手帕使用对比的论文。孩子不仅发放问卷调查纸巾使用量,还计算了为此产生的浪费。她的论文在全国的比赛中获奖,孩子因此进入重点中学读书。“说不定将来她会从事环保事业,那会是我最自豪的事情。”

期待垃圾分类超过50%

“如果能有50%的居民做到垃圾分类,我认为我们的工作就成功了。”李健坚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这些年的工作中,她也注意到了垃圾的变化,“厨余垃圾在慢慢减少,因为人们习惯买净菜,不像过去,买来的菜要择后扔掉很多。但是,外卖的包装、快递的盒子在急剧增加,因为现在网购太方便。”

另外,收废品的市场也发生了变化,玻璃瓶子时常没人收,即便是塑料饮料瓶,有些收废品的人也会嫌“不值钱、占地方”而拒收。生活发展也给垃圾分类带来一些新问题,“那些包装盒、塑料瓶,居民们可以放在桶站边,我们的工作人员就会处理。”

记者看到,新街口街道的有些桶站上面还标明了二维码、联系电话。李健认为,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些可回收垃圾只要一个电话,便有专人上门处理。物资回收后再利用,既方便生活,也非常环保。

责任编辑:李娜作者:张硕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京ICP证000032号 诚信网站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传漾
分享到: 关闭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