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暖阳里,三里屯西街上人流如织,新铺就的地砖干净整洁,行人步道旁的绿植花草生机勃勃,路西侧刚刚开张的24小时城市书屋窗明几净,里面舒适温馨的阅读环境让不少附近居民和途经游客逡巡其中,而比邻而建、目前正在进行内部装修的三联韬奋书店更是成为了整条街上的地标性建筑……短短11个月的时间,这条位于太古里南区和北区之间,全长不足200米的街巷不仅有了自己崭新的名字——“三里屯西街”,更以日日更新的“光速”完成了从“脏街”到“净街”的蜕变。
▶动员部署
立军令状
打赢“脏街”整治硬仗
今年年初,在三里屯街道举行的“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题工作会上,街道工委书记唐涌涛将“脏街”的整治列入了2017年度的工作责任书中,面对这条从2005年形成至今,违建林立、环境脏乱、扰民投诉居高不下的历史遗留问题街巷,当时也有班子成员建议是否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将“脏街”整治放在三里屯辖区“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稍稍靠后的时间点来实施,因为涉及利益群体巨大,仅一栋三里屯南42号楼就有35户开墙打洞,几乎每家开墙打洞商户的每年盈利都有上百万,整治阻力可想而知。
“当时全市的‘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正如火如荼,我们应该敢于啃硬骨头、打硬仗,这条‘脏街’虽然全长不足200米,但它的整治对于周边1.5平方公里的同里地区而言绝对会是一个突破口。”唐涌涛掷地有声的这番话鼓舞着每一个参会人员,随后由他带头签订责任书“军令状”,关于“脏街”整治的任务被层层分解并划定时间节点。
“面对整治任务街道从上到下的压力非常大,‘脏街’整治通知刚刚张贴出来,一边是深受其扰的附近居民拍手叫好,而且对于整治效果的期待值非常高,另一边则是那些‘开墙打洞’商户和部分利益受损的居民反应也很大,有的居民直接赶来街道讨说法。”唐涌涛告诉记者,“工作人员顶住了压力,一拆到底的信念从没动摇过。我们相信,只要发挥出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再难的事都能办成!”
按照今年年初签下的责任书,三里屯不仅将完成“脏街”的整治,还将在今年年内实现辖区内无“开墙打洞”。如今,不仅“脏街”旧貌换新颜,截至今年9月,三里屯街道也已提前完成无“开墙打洞”街区的任务目标。“整治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居民的笑脸,这是群众对于我们工作的最大认可。”
▶攻坚克难
街道居干城管四个月六轮入户
回忆起今年年初听说“脏街”将进行彻底整治时的情景,家住三里屯南42号楼的老住户王淑兰和老伴当时只觉得将信将疑,“这条街不是没有整治过,街道和城管也经常联合行动,取缔了不少游商麻辣烫,但是对于楼里这些开墙打洞的商户,以及他们从一层一直搭到二层居民窗根儿底下的那些违建,真不知道能不能都清理干净。”看着数九寒冬里每天一趟趟出现在楼里给商户做工作的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王淑兰和老伴的心里越来越有谱儿和踏实,“从社区居委会干部到街道的主任、书记,那一阵儿基本上隔三差五就能在楼道里见着,他们的行动就给我们居民传递了俩字——决心,当时就觉得有盼头了,整治这件事肯定能成。”
孙美霞是三里屯北三里社区的书记,从年初确定对“脏街”的整治,她和社区的15名党员居干就加入了三里屯街道办成立的整治行动工作小组,并按照街道的部署,从1月到4月,先后开展了六轮的入户动员工作。
“第一轮的入户最艰难,很多商户并不配合。”元旦刚过正是北京最冷的季节,由于这些“开墙打洞”商户大部分都是酒吧和餐吧,很多下午五六点钟才开门,然后通宵营业到第二天凌晨,“我们就下了班过去送整治通知,此外还准备了一些关于全市整治‘开墙打洞’的新闻报道素材,希望能让商户意识到这个整治是一定要进行的,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平均一家商户我们至少要去三次,才能把这些通知和材料送到他们的负责人手里,有时候从商户那里出来都晚上八九点了,天儿是真黑真冷,但是楼道里偶尔碰到42号楼的居民,他们的一句:‘你们辛苦了,要不要家里喝口热水’,听到真是心里暖和,觉得我们的努力值了。”
不仅社区居干全部动员,街道城建科和负责辖区的三里屯城管队也全员上岗,有的商户听到风声后选择闭门不见,工作组的成员就在门口连守好几天,最终等到商户开门应答,三里屯城管队长赵勇在首轮入户中曾经连着十几天没回家,和队员挨家挨户通知、动员。
▶“脏街”整治
42号楼封堵开墙打洞拆除违建
“我们的六轮入户也是有策略的进行部署的。”唐涌涛告诉记者,第一轮入户主要是宣传政策和告知,第二轮是入户摸底,第三轮入户具体告知商户和房主整治行动的具体时间,为他们留出一定的缓冲时间,第四轮是针对重点商户的进一步强化思想工作,第五轮入户是在整治拆除行动的十天前,“当时伴随着入户,我们施工需要用的安全围挡、水泥等设施也已经在街两侧准备就绪了,而第六轮入户则是在整治行动前一天,完成测量窗户尺寸,封堵恢复墙体的最后准备工作。”
“整治前街道的部署特别认真和细致,我拿手机拍了不少照片,觉得记录下来特别有意义。”已经在三里屯地区住了几十年的居民田利明告诉记者,“最开始一二月份,这条街就竖起了几块公告牌,通报了‘脏街’整治信息,整治行动前,围挡水泥摆放在街边,这是街道用行动在告诉那些商户,这次的行动是动真格儿的,开墙打洞和违建都要整治。我有几个老朋友就住在这个42号楼里,他们因为忍受不了这儿的乌烟瘴气和噪音都搬走了,拆除整治那天我就用手机拍了照片和小视频发给他们,眼见着违建一个个被扒掉,开墙打洞的窗户一个个被封堵,之前被各种违建包裹着的楼体都能看出本来的颜色了,真是大快人心。”
今年4月28日,针对“脏街”的整治行动按计划顺利完成,在连续两天的整治行动中共封堵35户“开墙打洞”商户,拆除私搭乱建1200平方米,曾经被各种违建、烧烤油烟、噪音污染困扰的三里屯南42号楼居民的生活终于恢复了平静。
本报记者 左颖
▶整治·新体会
四大绝招
千难万难,有了党的领导就不难。
“脏街”整治顺利推进,得益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的重要精神,得益于全市、全区大力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借势借力,事半功倍。
千苦万苦,有了责任担当就不苦。
落实区委“作风建设年”强党建、勇担当、重实效的工作要求,党员干部日夜奋战甘于奉献,无怨无悔。
千招万招,共商共治就是好招。
运用党政群共商共治、社区创享计划等多种平台和载体,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共识。
千好万好,群众满意就是真好。
坚持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着力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11个月“脏街”是如何变靓的
“我以前最怕别人问我家住哪儿,难道要告诉人家我们住在‘脏街’旁边吗,更别提让亲戚朋友来家做客了,实在是觉得丢人。”如今面对身边环境的巨变,家住三里屯南42号楼的老住户王淑兰每天都特乐和,“以前因为油烟和噪音,我们家窗户一年四季都不敢开,现在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开窗,阳光不仅照进了我家,更照在了我们心坎里。说实话,这11个月我们每天过得都像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十几年历史的一条‘脏街’就这样在政府和街道社区干部的努力下变成了现在的样子,真心为他们的付出点赞,也相信这条在我们心里最靓的三里屯西街能越来越美!”
▶提升初现
党政群共商共治
百姓呼声全有响应
封堵了“开墙打洞”,拆除整治了违建,“脏街”下一步该如何提升成为了摆在街道党委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4月底完成的整治行动让街道、社区和居民都充满了成就感,我们当时就想着要一鼓作气,不仅把这个初步的‘胜利果实’维护巩固好,更要按照三里屯街区的定位,以国际标准把‘脏街’打造成‘净街’。”在完成初步整治后,三里屯街道工委书记唐涌涛和同事在班子会上再次就“脏街”的提升改造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并确立了以党建为统领,着力构建“一轴四网”全统筹、基层组织全带动、管理力量全报到、共商共治全程议、社会各界全参与、百姓呼声全响应的“六全”工作格局,“简单用一句话来解释这个‘六全’工作格局,就是要充分调动辖区居民和社会单位的积极性,利用党政群共商共治的平台,在提升我们党建水平和社会治理水平的同时,完成对‘脏街’环境的进一步打造和提升,回应百姓呼声,让我们的地区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脏街’所处的同里地区大的企业单位就有四五家,像那里花园、3.3、太古集团还有京客隆,他们在街区整治提升的过程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像1500平方米的瑜舍花园,是街道和社会单位利用PPP模式进行环境改造和花园建设的一次尝试,原来就是一块堆放杂物的城市边角地,但是经过专家团队的设计,现在已经成为附近居民最爱的休闲去处。”唐涌涛告诉记者,“京客隆集团也按照整治方案,腾退了酒吧,为我们的城市书屋和书店建设提供了空间。正是通过党政群共商共治的平台和载体,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党建水平和社会治理水平,更动员了最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我们的整治,让辖区居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与收获。”
▶整治·时间表
1月初 “脏街”整治行动方案制定完成并公布
4月底 “脏街”整治行动启动,两天时间封堵35户开墙打洞,拆除违建1200平方米
7月 “脏街”及周边完成初步绿化
8月 专业的设计师对“脏街”所属的同里地区街区风貌进行整体设计,出台方案
9月 按照方案进行施工,对三里屯南42号楼楼体以及周边环境进行建设提升
10月 瑜舍花园、逸心园建设完成,同时新建4个小微公园,新建提质绿地面积5000平方米
11月 “脏街”所属的同里地区整体提升主体工程完工,200平方米城市书屋试运行,三联韬奋书店正在进行内部装修
▶整治·新做法
“六全”工作格局
“一轴四网”全统筹、基层组织全带动、管理力量全报到、共商共治全程议、社会各界全参与、百姓呼声全响应。
“一轴四网”
“一轴”,即把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组织等四级区域性党组织上下联动形成领导核心轴。“四网”,即在区—街道—社区—网格四个层面,分别搭建由组织体系、工作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构成的党建网络,通过区域性党组织有效整合各领域党建要素,把基层党建工作与区域基层社会治理有机融合,让各类社会主体在不同区域实现“有利有位有为”。
“四有”工作机制
天上有网、地上有格、街巷有长、吹哨有响,提升城市治理的精治、共治、法治水平。
▶倾听民意
景观提升充分考虑居民意见和诉求
“为了能把这条街打造得更好更美,我们社区先后召开了7次居民议事会。”北三里社区书记孙美霞告诉记者,“最开始整治完,街道就先把42号楼前进行了绿化,防止有‘开墙打洞’死灰复燃,街道还专门为我们这条街的整体设计邀请了国外顶尖的景观设计师,从楼体刷什么颜色、绿地怎么建、路灯选什么样子等都征求和听取居民意见,就拿现在安装的阳台护栏来说吧,开始原本是想安装更美观的隐形护栏或者是更有科技感的电子护栏,但征求居民意见发现,绝大多数居民还是喜欢栅栏式护栏,最终街道充分考虑居民的意见和诉求安装了传统护栏。”
而在“脏街”附近的街心花园逸心园建设中更是充分倾听了居民的意见,“我们大概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开了六七次居民议事会,听取居民关于这个街心花园的建设意见。”三里屯街道负责花园建设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原先按照设计图纸,花园里要种一片竹子,后来住在一层的居民在审议这个方案后担心竹林会挡光,我们就按照居民的意见将竹林设计改为了现在低矮的二月兰和狼尾草。虽然在对‘脏街’的提升工程中,附近居民和商户提出了很多差异化很大的建议和意见,但通过共商共治的平台,通过平等的议事以及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最终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巩固成果
用街巷长等长效机制保证整治效果
“现在连我家90多岁的老太太也经常拄着拐棍下楼来看看,直说家门口美得跟画儿一样。”王淑兰现在和爱人大海每天的心情都特别好,“刚给老伴换了一个新手机,没办法,现在只要一出门就想拍照,拍了照片就想晒朋友圈。”
采访中记者看到,现在三里屯西街的显著位置悬挂了“街巷环境整治提升公示牌”,上面清晰地写有“文明街巷”的创建标准,而且还公示着街巷长的姓名、照片和电话。据介绍,按照街巷长的职责分工,他们都会对自己所管辖的街巷进行每天两次、每次一个小时的巡查,居民和市民在街巷中看到的任何问题也都可以通过打电话直接向他们进行反映。而且每位街巷长的手机上都安装有可以直接与街道网格办相连通的App软件,可以第一时间将发现的问题与网格办进行沟通和报告,直至问题的解决。
“整治提升成果要通过街巷长等长效机制来进行保障,要建立天上有网、地上有格、街巷有长、吹哨有响的‘四有’工作机制,着力提升城市治理的精治、共治、法治水平。”唐涌涛向记者介绍说,三里屯地区目前已经实现了安保监控、地面网格的全覆盖,39名街巷长也已完成公示,“三里屯西街就是三里屯辖区39条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的标杆。按照规划,到明年五一前将完成全部背街小巷的设计整治提升工作。”
记者了解到,未来三里屯西街通过相关申报后也有可能会变为一条步行街,届时人们将可以在这条“变身”后的靓街上尽情享受漫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