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史家胡同:居民自家事走进胡同正史

2018-01-03 07:27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居民自家事走进胡同正史

开栏的话

新一年新气象。本版推出“社区新事”栏目,聚焦基层,反映群众新生活、社区新面貌。

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中提到:“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朝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风起萍末,滴水映日。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这个火热时代的缩影。我们将视线瞄准社区,瞄准这里发生的新鲜事,希望读者能从这一件件看似微小的事件中,读懂一个个普通人的幸福生活,读出当下中国激昂的脉搏。

1月2日,史家胡同居民拿到了散发着墨香的新书《史家胡同》,他们讲的故事印成书了。居民自家事儿走进正史,这可是件新鲜事儿! 

“别看我在这院里住了这么多年,要不是听您说,我真不知道当年索家派头这么大!”“可不,都知道周总理来过人艺宿舍,可看了金老师的回忆,才知道还有那么好玩的事儿!”

2日上午,史家胡同博物馆里,居民和图书编辑欢聚一堂,《史家胡同》新书座谈会正在举行。居民们一边迫不及待翻看自己感兴趣的章节,一边交流心得。

和常见的以传说为主的胡同故事书籍不同,《史家胡同》以档案为依托,以居民口述为补充,结合实地考证,既真实可信又生动活泼。全书约10万字,分胡同溯源、胡同浏览、遗迹寻踪、变迁故事、名人荟萃、当代新篇6大章节,讲述了50多个院落的前生今世。

周总理来人艺宿舍的故事,是居民金雅琴讲述的。

那是1957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周恩来总理接见完来访的泰国艺术团后,兴致不减,执意要步行去人艺宿舍楼看看。总理说:“白天我不方便在街上走,夜晚还不给我点儿自由啊!”周总理有说有笑来到了史家胡同56号大院,金雅琴着急地跑到男生宿舍,提醒说:“林连昆你们快起来吧,总理来了!”可林连昆根本不信:“说的什么呀,总理能上这儿来吗?”可话音没落,总理已经走到门口了,林连昆“哗”的一下穿上裤子站起来,特别慌乱,特别惊讶。

这个小插曲写进书里,人们对人艺宿舍的印象更加深刻,对总理的敬爱又多了一分。

居民索雅讲了索家大院的往事,这还是她从父辈那里听来的。

史家胡同老门牌号的47、48、49号都是曾经的索家大院,上世纪40年代以后,大院的掌门人是嫁过来的媳妇王筱岩。当年,她可特别威风,她的马车铛铛一响,佣人们都得出去迎接。当时,索家大院屋里的摆设也跟宫里似的,立在地上有大花架子的水银镜,就有1.5米宽,2.5米高,锃明瓦亮。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索家的许多房子物是人非,住在原来有水银镜那屋里的人,嫌屋子窄,剔了一面墙,结果把藏在墙里的水银镜露出来了,这一露,受潮,水银一下子就跑了出来,水银镜从此丧失了功能。

如今,索家人已经搬离了史家胡同,索家的亲戚徐华奎住在这里。索家早已败落,当年的房产被分成若干份。这次出书,年近八旬的徐华奎老人拿出了当年索家大院平面图和索家、王家分家产的协议书。这些,都被用在了“大宅门的败落”章节里。

为胡同出书,为什么要请居民讲这些家里的故事?

“史家胡同有数百年历史。数百年来,一户搬走了,一户住进来。这些居民家的故事,就构成了整个胡同的历史。”《史家胡同》执行主编、市档案馆干部王兰顺介绍。档案馆里能查到的资料是冷冰冰的,哪个院子住过哪些人,哪年哪月哪个单位搬到了哪个院子里。想要让胡同故事有血有肉、饱满起来,离不开居民的讲述。

“王兰顺老师把档案、口述史和实地考证相结合,既可信又生动。”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哲介绍。两年来,王兰顺走访了60多位居民。1965年整顿地名时,史家胡同的门牌号曾经重新编排过。这次出书,在街道的支持下,王兰顺专门去派出所,把新旧门牌号进行了核实对照,民间流传因为新旧门牌号混用而导致张冠李戴的故事,这次都“物归原主”。

“只有80岁以上的老人,才能说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而这些老人,正一个个离我们而去,像为我们讲了很多人艺宿舍故事的金雅琴老人,前年就去世了。根据居民口述史为胡同出书,是一项抢救性的工作。”李哲介绍,《史家胡同》是东四南文保区第一本为胡同出的书,还有演乐胡同、礼士胡同、内务部街胡同等等,都是有着厚重历史和丰富故事的老胡同,朝阳门街道还将多角度继续挖掘,为胡同留下更多鲜活历史。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作者:于丽爽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