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多名政协委员热议:文化扶持多建剧场不如艺术家多走出去

2018-01-25 03:42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多建剧场不如艺术家多走出去

近年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实力持续增强,文化消费、对外文化贸易、文化企业竞争力等多项指标均处于领先地位。1月24日,多名政协委员分别从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融合、艺术扶持等多个角度,共话文化产业发展。

马春玲委员: 

创意衍生品与文化旅游相结合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华视国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马春玲谈到,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应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在电视电影产业加强投入,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提升文化产业水平,彰显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北京应继续以文化旅游加创意衍生品开发为重点,持续创新。敏锐把握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消费热点,在文化主题公园等领域抓住潮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创意衍生品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可以衍生开发出一系列文化体验型项目。例如主题公园背后展现的是文化,主题公园是以文创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复合型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体现的是“文化加旅游”的产业融合创新发展。适度合作发展主题公园将带动地方经济获益、区域发展,而且有利于提升形象,扩大声誉。

马春玲也谈到利用历史设施建设文化产业,这种类型是依托本地的优势产业或产业历史遗存实现产业化,如北京798艺术区、国家文创实验区等。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保护利用好老旧厂房,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和再生价值,兴办公共文化设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新型城市文化空间。老旧厂房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再建设,保护利用好这些工业时代的历史遗存,既传承了独特的城市发展脉络,也提升了文化软实力。

此外,科技可驱动新型文化产业。其他地区如吉林长春高新区的吉林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园、天津高新区国家影视网络动漫实验园、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区和张江文化产业园等,使文化科技类业态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北京应多考虑科技产业基础与发展环境,配合文化产业创新,例如全新数字文化产品的产业集合,包括数字出版、数字阅读、数字文创产品、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更好地满足文化消费需要。

马春玲说,去年我国电影票房破559亿元高位,国产片票房占比更达53.84%,当前我国居民对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逐年递增。我国电影产业包括投资主体数量、影院和银幕数量、上映新片数量、投资金额、总票房、电影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和待遇水平等各项指标都在逐年迅速增长。

目前广播电视行业相关人才紧缺,实际上,广播电视行业的从业人员人数并不少,但是人才的种类过于单一。传统的广电人才已经难以满足新型市场和技术下的人才需求,还需要引进更多复合型优秀人才。

为此,可鼓励高等院校设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基地,支持高等院校和文化企业联合共建人才实训基地;支持和鼓励文化企业以无形资产、技术要素入股等方式,加大对本地人才的激励力度,聚集海内外优秀文化产业人才。

小香玉委员:

扶持艺术家扎根远郊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绿谷小香玉艺术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小香玉建议,远郊地区硬件上缺乏文体设施,软件上艺术教育不足,导致远郊地区的艺术发展程度有些薄弱,老百姓的艺术生活和青少年的艺术教育出现“短板”。她希望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引进优秀艺术人才,让艺术家能够安心扎根。

“农村的学校特别需要专业的有爱心的艺术家。”小香玉说,艺术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艺术人才,尤其是优秀的艺术家。艺术家走进人民需要的地方,能够推动高雅艺术与远郊地区多方面的深度融合发展,让更多老百姓与艺术文化产生精彩碰撞。作为艺术家或者从事艺术相关工作的人才应当心系艺术文化的担当,将舞台搭建在基层,用艺术“滴灌”远郊地区老百姓的生活,培养艺术人才,平衡教学。而艺术家们也能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更贴近社会现实的优秀艺术作品。

对于如何让艺术家走进人民需要的地方,小香玉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她希望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引进优秀艺术人才,让艺术家能够安心扎根,把艺术送到老百姓身边的同时,培养艺术骨干队伍,政府增加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促进远郊地区的艺术教育,远郊地区的艺术文化发展会更快更好。

任鸣委员:

多建剧场不如艺术家多走出去

作为一名戏剧导演,在文化市场里打拼了几十年,市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任鸣对戏剧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我们的重点剧目经常刚一贴出去,一天之内票就全卖出去了,甚至有观众买不到票。观众对人艺是非常喜爱的,所以我们要求自己必须要拿出最高的水准来演出,要对得起观众。”

任鸣说,对于经典的追求就是人艺的最高任务,要攀登艺术高峰,向经典不是要致敬,而是要进军,这样才能对得起观众。“当年我看电影《梅兰芳》的时候特别有感触,里面有一段台词真是说得漂亮,说得深刻。两个人因为梅兰芳争起来了,说梅兰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是座儿的。”任鸣觉得,这句话虽然讲得非常通俗,但也讲出一个真理,就是经典戏剧作品必须是观众喜欢的好作品。

对于目前北京剧场分布不均的问题,任鸣也有自己的看法。“我想这是历史形成的,比如东城西城就是剧院多,中戏、人艺、中国儿艺等等。”任鸣说,除了历史原因以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有规律的。也就是说,文化的聚集地肯定是有它的形成原因,北京是文化中心,因为北京是首都,是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慢慢形成的。必须按照规律办事,均衡文化资源也一样,不是说东城有20个剧场,其他区也得来20个,这就平均了,并不是这样。因为文化有它自己的规律,艺术有它自己的规律,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不能逆着来。

任鸣建议,让那些好的艺术团体流动起来多巡演,这样全市不管哪里都能看到优秀的剧目,剧场倒不是建得越多越好。艺术工作者也要有责任,去努力担当,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剧目,带到全市甚至全国去巡演,让更多观众欣赏到经典的演出。

冯远征委员:

文化艺术类基金应加强市场调研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冯远征谈到,以国家艺术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为代表的各类资助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和扶持了一批文化项目和人才。但在具体操作上,有些条件和指标过于“一刀切”,不符合各个门类演出的市场实际,主要表现为申报条件不符合实际和项目周期不符合实际。例如,通常情况下,项目验收周期为1年。考虑到话剧创作周期和新戏首轮培养观众的实际情况,1年结项(达到演出场次和预期效果)存在一定困难。并且根据规定,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创作经费,不支持演出经费支出。而剧本创作、音乐编排、舞美设计等创作核心环节由于验收周期短,通常已在项目申报前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金用于支持艺术采风、体验生活等前期创作环节的初衷。

为此,他建议:文化艺术类基金应进一步加强市场调研。目前,演出类文化活动包括戏曲、话剧、歌剧、舞剧、交响乐、民族管弦乐、音乐剧、小剧场戏剧、儿童剧、木偶剧、皮影戏、杂技剧等多个种类,不同的艺术种类有不同的创作方式、经营方式、演出方式和市场需求。因此,文化艺术类基金在立项申报、结项验收等环节上应进一步调研,出台符合各门类演出实际情况的标准,使项目基金真正发挥鼓励、扶植的作用。

此外,文化艺术类基金应进一步细化验收指标。项目基金究竟是“用到实处”还是“打了水漂”,不能仅通过商演场次、专家审查等方式进行验收。应在进一步明确演出场次、票房收入、经费使用等“硬指标”的基础上,细化观众满意度、公益普及度、社会效益与口碑等“软指标”。鼓励和引导申报者真正创作出既有艺术质量,又有文化市场的优秀作品。

责任编辑:岳崎(QN0012)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