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漷县镇历史演进

2018-04-24 14:19 千龙网

漷县的历史源远流长。据旧漷县辖村,今于家务乡东马各庄出土的磨制石器——石斧及石磨具可确凿断定,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漷县地区就已经有人类生息繁衍。到了有部落联盟的五帝时期, 今漷县镇属于幽都(幽陵、幽州)的辖域。延至奴隶制社会的夏、商王朝,明确地归为蓟这一诸侯王国的领区。西周中期,建都在今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的诸侯国——燕国,强盛灭蓟,漷县地区又转作燕国的管界。战国时期,燕昭王在新筑长城的内外,设置了5个地方行政机构——郡,其中有个渔阳郡,郡治设在今密云县的梨园村,今漷县镇域属于此郡的范围。从马头村南、马堤村西南耕地发现的战国墓群分析,战国时今漷县镇域内农业发展,人口增多,制陶业与商业也有一定规模。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渔阳郡设置及其辖区没有变化。西汉初期,在渔阳郡南部疆域内划出两个地区,设立两个县级行政区划机构。一个是雍奴县,因这一区域内有广袤的雍奴薮泽而名,四面有水为雍,澄而不流为奴,周围有多条河水汇注此处湖泊;另一个就是泉州县,县治所约设在今永乐店镇德仁务村处。同时,在今漷县村处已经形成一个较大的聚落,称霍村,以霍姓家族有人首先在此建村故名,而霍村就属泉州县管辖。今漷县镇域内漷县村北、翟各庄村东、马务村东、黄厂铺村西南、觅子店村西、梁家务村西、东鲁村西、靛庄村南等多处发现汉墓群,反映了今镇域内汉代经济已较发达,村落已然不少。

东汉末延康元年,曹操之子曹丕篡夺皇位,称帝建魏,即三国魏黄初元年,在幽州蓟城设置诸侯王国——燕国,今漷县镇域改属曹魏燕国泉州县。魏咸熙二年,司马昭之子晋王、相国司马炎篡夺曹魏政权,称帝建晋,即泰始元年,燕国续置,今漷县镇依旧隶属于燕国泉州县。到了五胡乱华的十六国时期,今漷县镇域先后在前赵光初二年改属羯族后赵复置的渔阳郡泉州县,在后赵太宁元年(349)改属鲜卑族前燕新置的燕郡泉州县,在前燕建熙十一年(370)改属氐族前秦的燕郡泉州县,在前秦太安元年改属鲜卑族后燕的燕郡泉州县。

继而在后燕长乐元年,北魏将渔阳郡郡治移设在雍奴县,并将县治所南移到今天津市武清县邱家庄南,同时废除泉州县,今漷县镇域易隶渔阳郡雍奴县。永熙三年,又易隶东魏渔阳郡。东魏武定八年,再易隶北齐渔阳郡。北齐天保八年,自今北京市昌平区至天津市海口修筑了一道长城,中穿今顺义区、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为加强防守这道长城,北齐把渔阳郡从雍奴北迁到今通州城新华街道区域,今漷县地区便随雍奴县隶于这里的渔阳郡。在北齐承光元年,北周灭北齐,今漷县镇域改属北周渔阳郡。北周大定元年,静帝把皇位禅让给相国、隋王杨坚,杨坚登基建立隋朝,即开皇元年,今漷县镇域改属隋渔阳郡。开皇三年,隋文帝废除渔阳郡,今漷县镇域随雍奴县直隶幽州。大业三年,幽州改称涿郡,今漷县镇随雍奴县上属涿郡。唐武德元年,涿郡复称幽州,今漷县镇域复属幽州。天宝元年,幽州改称范阳郡,不久,雍奴改称武清,今漷县镇域属范阳郡武清县,此前曾直隶雍奴县。宝应元年,范阳郡复称幽州,今漷县镇域复属幽州武清县。

唐末天祐四年,梁王朱温起兵灭唐,称帝建梁,史称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开平元年(907),今漷县镇域改隶后梁幽州武清县。龙德三年,沙陀部人晋王李存勖起兵灭梁,称帝建唐,史称后唐,即同光元年(923),今漷县镇域又改隶后唐幽州武清县。清泰三年,御前马步兵都点检、沙陀部人石敬瑭勾结契丹,联兵灭唐,并且许诺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自己甘当儿皇帝建晋,史称后晋,今漷县镇域再改属后晋幽州武清县。天福三年,即契丹会同元年,燕云十六州正式划入契丹国土,并在燕京设立陪都,称南京,同时在南京城中设置南京道幽都府,今漷县镇域随而改属契丹南京道幽都府武清县。接着,霍村改称漷阴镇,以位于漷河之南故名。辽开泰元年,南京道幽都府改称为南京路析津府,今漷县镇域随着又改属南京路析津府。

辽太平年间,因辽朝帝王将相“捺钵文化”的需求和保障萧太后运粮河的漕运,分出武清县北部区域,成为一个县级行政区划,设立漷阴县,以镇名而称,上属南京路析津府,县治设在今漷县村。今漷县镇域改属漷阴县,此后所隶县多未变。

保大二年,宋金联兵灭辽,夺回燕云十六州,宋朝分得长城内6州,并在燕京设立燕山府,漷阴县改隶宋燕山府。宋宣和七年,即金天会三年,金国败盟毁约,派遣兵马杀入长城,攻陷燕山府,夺走6州,且在燕京设置永安路析津府,漷阴县改属金永安路析津府。贞元元年,金朝将首都从今黑龙江省阿城迁移到燕京,称中都,同时,将永安路析津府改称为中都路大兴府,漷阴县随而改属大兴府。

贞祐三年,即蒙古太祖十年,蒙古乞颜部大可汗成吉思汗指挥大军攻破长城,占领燕京,迫使金都南迁开封,并在燕京设置燕京路大兴府,漷阴县改隶蒙古大兴府。至元元年,燕京路大兴府改称为中都路大兴府,继而在九年,改称为大都路大兴府,漷阴县先后随而改属。十三年,因元代帝王“捺钵文化”需要和保障白河漕运,朝廷将漷阴县升置为漷州,辖香河、武清二县,州治设在今张家湾镇西永和屯村西砖碴地处。不久,州治南迁至今武清县河西务镇,至正初年再北迁至今漷县村东北部位。

元至正二十八年,即明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率领25万大军北讨元廷,克通州,下大都,将元帝赶回蒙古草原,然后在大都城内设置北平府,漷州领香河、武清二县,改属明北平府。洪武十二年,武清县脱离漷州管辖,改属通州,同时,香河县也脱离漷州辖领,直属北平府,漷州成为北平府直辖州。十四年,明太祖以战争之后民穷赋薄且不辖县,便将漷州降级而称为漷县,上属北平府通州,今漷县镇域改属通州漷县。永乐元年,北平府改称顺天府,漷县上属顺天府通州。

崇祯十七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大军,攻克北京灭明,且率精兵5万开赴山海关,征讨宁远总兵吴三桂,同时抵御清兵对中原的侵犯。清兵在吴三桂勾引下入关,联合镇压起义军,并攻陷北京,定都在此,即清顺治元年,沿袭明制,仍设顺天府。又先后在通州城中设置通州道、通密道、通蓟道,负责京东八州县全部军政事务,漷县先后改属清顺天府三道。顺治十六年,漷县并入通州,成为通州直辖区域,今漷县镇域则直属通州。从漷阴县建立到漷县并入通州的数百年间,镇域一直随着漷阴县的隶属关系而变化。

清宣统三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民国元年,沿用明清之制,仍设顺天府,今漷县镇域改属民国顺天府通州。三年民国政府把全国下不领县的州级政权降级称县,通州降称通县,顺天府改称京兆特别区,今漷县镇域随而改属,同时又是通州第三、四、六、九自治区的分辖之地。十七年,首都迁设南京,同时京兆特别区改称北平市,直隶省改称河北省,今漷县镇域随通县改属河北省。次年,在县内又属第三、四、六自治区的分属范围。二十七年,日本傀儡政权、卖国汉奸政府——伪河北省政府在唐山设置冀东道,今漷县镇域随通县改为冀东道之地。二十九年,日伪政权在北平设置燕京道,今漷县镇域随之而属北平燕京道。三十二年,日伪政权废除燕京道,在唐山设立河北省冀东特别行政区,今漷县镇域又随之改属。三十四年秋,日本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了彻底胜利。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政府派遣大批军队,纷纷抢占解放区,国民党河北省政府在通县城中设立第五专区,今漷县镇域再随之改属。三十五年(1946),镇域在县内分属马头乡、觅子店乡和永乐店乡辖地。三十七年冬(1948年12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第三纵队一个团以牺牲70余人、受伤百余人的沉重代价,彻底歼灭了盘踞在古镇马驹桥的国民党252师属下青年军一个连,而后宣布通县全部解放。此时,今漷县镇域是通县第三区辖地和第四区部分领区。

1949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河北省人民政府在通县城中设立通县专区,管辖平北、平南、平东14县镇,今漷县镇域属于河北省通县专区通县第三区领地。1950年2月,第三区转领他地,今漷县镇域分划二区、四区所辖。1952年9月,县内又恢复新中国成立前夕区域划分原状。1956年7月,撤区级区划,今漷县镇域分为漷县、马头、侯黄庄、觅子店4乡全域和永乐店乡的部分辖域。1958年4月,通县和通州市脱离河北省管辖,合并划归北京市,改称通州区,随后成立人民公社,今漷县镇域为马头公社全域和永乐店公社部分区域。1960年2月,通州区复称通县,公社辖区未变。1961年10月,县内依照1956年乡域划分而设立公社,乡名改为公社名。1965年5月,镇域又改为马头、觅子店公社和永乐店农场草厂分场。1978年5月,马头公社机关自马头村北迁到漷县村东,于1981年改称为漷县公社。1983年6月22日、7月28日和1984年1月28日,草厂农场、觅子店和漷县公社分别撤销原人民公社称谓,设立乡级政权机构,名依原称。1990年2月,漷县乡改设漷县镇,余未变。1997年9月28日,通县更名为通州区。2000年7月25日,草厂乡并入漷县镇,2001年12月8日觅子店镇并入漷县镇,形成今镇域。

责任编辑:李若晨(QN0046)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