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北京市房山区黄山店供销社的微党课 讲述“红色背篓”精神

2018-05-17 09:00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红色背篓

“这张照片得有50年了,当时我正在往山上的涞沥水村送货,背篓里装着村民订购的牲口套圈,北京日报的记者拍下了这一幕。这背篓可能你们都没见过,我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背。”站在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漂亮的居民楼前,已经81岁高龄的老党员白金海手拿老照片,准备背起旧背篓,给周围的年轻人上一堂生动的“党课”,“我们当年的‘红色背篓’精神,其实就是为人民服务,这传统,无论过了多少年都不会改变。”

白老的话语,仿佛让时间一下子回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的黄山店村周围的7个村子只有1个供销社,由于交通不便,山上的人很少到山下买东西。黄山店供销社负责人王砚香便带领白金海等党员职工肩背背篓,跋涉于险山峻岭之间,无论刮风下雨,坚持送货上门,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背篓商店”,成为了财贸战线的一面旗帜。而白金海,作为“背篓商店”一分子,一干就是20年,直到1986年建立基层分销商后才停止工作。20年间,他走过的山路总计超过20000公里,相当于绕赤道半圈,“我背过最重的是四个铁犁片外加一袋化肥,总共70斤,大冬天,我棉袄都湿透了,不过看到乡亲们拿到商品后满脸的喜悦,我便一点也不累了。当时我们同事都这样工作,谁也没觉得苦。”

时间转眼来到上世纪80年代,被“红色背篓”精神滋养成长的黄山店村青年人,开始沐浴在改革的春风下。如今的村党支部书记张进刚便是其中之一。1984年,刚满25岁的他毅然辞去了水泥厂的工作,向银行贷款6万元买了辆二手解放卡车跑运输,成为了村里第一批个体户,人人都说“他疯了”,老父亲更是骂他“败家子”。“我爹骂我也是有原因的,当时我在厂里上班,家里7口人,就靠着我自己每月50元的工资,6万块,相当于我不吃不喝干一百年的收入,老爷子能不生气么?”现在已经年近六旬的张进刚,谈起往事依然记忆犹新,“不过现在想想,当时的选择真没错,我把山里的煤、石板、土特产拉到镇里,再把镇上的建材拉回村里给乡亲们盖房子,自己挣了钱,家乡也变漂亮了。”自己富裕了,他还带着村里的好几位村民一起跑运输,“我那辆解放可真没少卖力气,除了拉货,还经常免费送乡亲们到镇里办事,几乎所有乡亲都坐过,现在村里那些30岁上下的年轻人,出生时候大都是我开车从医院拉回来的。”说到这儿,张进刚笑了笑,“其实这都不算啥,助人为乐嘛,和老一辈党员的‘红色背篓’精神一样,为人民服务,村民有需要,咱就得义不容辞!”

因为盛产优质的煤和石板,又离周口店镇水泥厂不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黄山店村村民中,以采矿、运输为生的不在少数,生活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

到了本世纪初,黄山店村两委班子又把握住了引进外来企业的机遇,让立马水泥厂在当地成功落户,此后又兴建了矿石厂,让小山村也有了“自主造血”功能。2008年,风景秀丽的山村又搞起了旅游,建立了坡峰岭景区,发展形势一片大好。

可谁曾想,2012年夏季的那场大雨,几乎冲毁了村里的全部基础设施,“虽然我们几十年的艰苦创业毁于一旦,但不能坐以待毙。”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村民很快被转移到了安全地带,还建设了安置房,黄山店村村民成功上楼居住。“村里那些老房子闲置了下来,我们全部进行了修缮,拿出其中的30套,与远方网合作开发精品民宿,为那些来坡峰岭的游客提供原汁原味的小院居住。游客有需求,我们就要想办法满足,这也是‘红色背篓’的精神。”张进刚说道。

如今,黄山店村中的“姥姥家”、“黄栌花开”等品牌已经成了京郊“网红民宿”中的典型代表,常常一院难求。现在黄山店村民宿全部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运营,线上负责预订和支付,线下负责接待,“专人办专事,游客体验会更好。”不仅如此,民宿中的工作人员也大多是村民,平均月工资在3500元以上。

距离“姥姥家”民宿不过几百米的位置,被乡亲们亲切称为“背篓商店”的黄山店供销社,已经被王炳春夫妇装修成了“背篓精神主题餐厅”,他二人也是当年供销社的员工。

责任编辑:李娜作者:陈强 刘俊琳 饶强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