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首钢老厂房变身现代化冰场 国家队队员已相继进驻

2018-07-30 03:56 北京晨报

来源标题:从火到冰:首钢变型记

7月27日,记者走进首钢园区“探班”,此时国家队冬季运动训练场馆“四块冰”已有三块投入使用。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国家队运动员们,正在进行紧张的训练。为运动员们提供场地维护和服务的工作人员,都是首钢职工。在这些利用老工业厂房改造而成的冬训场馆里,昔日的炼钢工人,转型成为制冰人、扫冰人。作为扎根北京的老国企,首钢两度与奥运结缘,也因奥运使自己的命运发生了巨大转变。从一炉火到一块冰,记者在这里看到了新首钢的华丽转身。

“四块冰”有三块已投用

7月27日上午,雨后的石景山仍有些闷热,但走进首钢冰壶训练馆,立刻置身于一个清凉世界。国家队的队员们正在冰场上分组对抗,队员们的呐喊声响彻整个场馆。

据首建投公司工程建设部冬训中心项目经理曹雷介绍,与冬奥结缘后,首钢在园区北区建设“冬奥广场”,利用工业遗存改造了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冰球四个冬季运动训练场馆,就是人们现在常说的“四块冰”。

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三个场馆是连在一起的,由当年的精煤车间改造而成,现在外观仍然保持着原有框架。曹雷说,精煤车间就是储存煤的大型仓库,有300米长,正好可以容纳一辆火车进出送煤。在进行场馆改造时,几乎是平均分成三部分,每个场馆都有100米长。场馆按照国际标准建造,集运动、办公、休息于一体。

曹雷透露,今年6、7月份,国家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壶三支队伍共计160余人,已先后“驻扎”首钢园区,开始上冰训练。冰球馆将于年底竣工,可以容纳4300多名观众进场观看比赛。

半个月制成“一块冰”

据曹雷介绍,作为国家队冬奥训练场馆,为全力保障国家队队员在训练和参赛时真正“无差异感”,场馆建设、制冰工序及各方面设施,严格按照冬奥会标准要求,包括场馆灯光照度、空调温湿度、除尘等都有着严格要求,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这块冰”。

在冰壶馆内,记者看到,运动员脚下的冰面像大理石一样平整光滑,上面还绘制有各种图案标识。曹雷说,制冰前,场馆内需经粗保洁和精保洁等多次清洁工序,以保证制冰环境的“绝对”清洁。制冰过程中,场馆内空气要保持恒温恒湿,温度在24℃以下,湿度在50%以下。制冰用水对水温、洁净度、PH值等有严格要求,洒水前要经过水处理设备软化和除杂。整个冰壶馆这块冰,浇注完成需要10到15天时间,每天洒水增厚几毫米,整个冰层厚4厘米。

在光洁的冰层下,是十几道精密工序的保障层,大约有30厘米。曹雷介绍,这个保障结构层分为地板加热防结露冻胀层、防冻胀加热层、保温层、保护层、滑动层、防水层以及混凝土制冷层等。这样十几层叠加在一起,呈现出人们看到的最上面的“一块冰”。

运动员公寓酒店式服务

伴随着国家队运动员的进场训练,紧邻“四块冰”的运动员公寓也将陆续投入使用。北京晨报记者体验发现,从冰壶、花滑等场馆走到公寓,不会超过5分钟时间。

运动员公寓一共有五栋,楼高都在六层左右。目前已经启用的一栋公寓有88个房间,分单人间、双人间等多个房型,住进了160多名运动员和教练员。公寓内设有独立的厨房和餐厅,可容纳100人同时就餐。

据首钢负责公寓管理的负责人陈红波介绍,国家队入驻首钢园区后,首钢集团协调各方资源,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在与国家体育总局反兴奋剂中心对接后,维持原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的采购渠道,对每批次肉食进行兴奋剂检测,保证食品安全,并根据运动员训练强度调整食谱和花样。

走进公寓楼,一楼是大堂,设有前台和休息区。来到运动员入住的房间,北京晨报记者看到,整个房间宽敞明亮,放置有两张床。里面电视、空调等设施一应俱全,卫生间干净整洁,就是一间酒店的标准间。

陈红波说,教练员、运动员入住的酒店式公寓,房间均达到30平方米以上,较之前相比住宿条件已得到很大改善。入住以来,各队对吃、住、行等后勤保障服务都非常满意。

场馆公寓未来服务社会

为国家队提供训练服务,既解决了国家队冰上项目因首都体育馆改造训练场地不足的问题,又带动了首钢园区的体育+产业,带活了京西地区的人气。

据曹雷介绍,在北京冬奥会结束后,所有训练场馆均将向公众开放。首钢将积极推动场馆的功能转换,利用国家队训练的空余时间,向体育、教育系统的俱乐部、学生开放,让更多的冰雪运动爱好者到国家队训练的专业场馆体验滑冰的乐趣。并逐步承接滑冰、花滑、冰壶协会的赛事活动及国际级、国家级重要比赛,为推动北京西部城市复兴,促进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而陈红波透露,现在运动员入住的酒店式公寓,在冬奥会结束后,也将为普通市民服务。五栋公寓楼有近300个各种类型房间,将由一家大型连锁酒店集团进行运营,未来会为到京西体验冰雪文化的各地游客,提供优质的住宿餐饮服务。 

人物特写

从炼钢工到制冰人

在首钢花滑训练馆内,北京晨报记者见到了41岁的首钢职工刘博强。他1996年技校毕业之后,就到首钢轧钢厂工作,已经是一位有着20多年工龄的老首钢人,但外表仍然像是一个活泼的大男孩。

在这20多年里,刘博强在轧钢厂工作了5年多,又在首钢第二炼钢厂做了9年焊工。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到来,为了首都的一片蓝天,首钢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停产。刘博强又调到维检中心,做焊接工作。此后,他又进入首钢园区综合服务有限公司,依然做焊工,期间还接触到中央空调的安装调试和家用空调的维护保养工作。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到来,首钢“四块冰”启动建设,需要培养一批服务冬奥的制冰扫冰人员。喜欢“尝鲜”的刘博强欣然报名,开始接受制冰扫冰培训。他说,自己是一名炼钢工,从来没有接触过冰雪相关工作,也不会滑冰,对这个领域完全是一无所知。从去年7月到9月,他在首都体育馆接受了为期3个月的培训,其间还随国家体育总局到沈阳进行了集中培训和学习。

经过几个月时间的培训,刘博强发现自己深深爱上了这个职业。“冰雪运动让人看着赏心悦目,还能遇到很多知名的国家队运动员,觉得自己能够为北京冬奥服务,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他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自己是一名观众,这次有可能作为工作人员了,感觉特别兴奋和自豪。

现在,刘博强主要在花滑和短道速滑训练馆进行冰场作业。每天,运动员训练前和训练结束后,是刘博强和同事们最忙碌的时候。他们三人一组,在早上5点至7点,下午4点到晚上10点之间,要做好冰面恢复工作。在运动员训练间隙,也要迅速扫冰,保持冰面平整。虽然室外气温高达三十几摄氏度,但一天数个小时待在冰面上,刘博强和同事们都要穿上羽绒服和棉护腿,才能保证不会被冻坏。

刘博强是个生性乐观开朗的人,即使工作很辛苦,但开着价值100多万的扫冰车,他还会和同事们开玩笑:要不是冬奥会来到首钢,咱一个普通工人有机会开这么贵的“豪车”吗? 

责任编辑:岳崎(QN001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