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街不像街,道不像道,过一辆车都费劲。”对店门口这条小红门后街的变化,开裁缝店的熊先生感触最深,今年七八月份,村里开始修路,经过两三个月的整治,现在道路宽了,路边规整了,路两侧还建起了文化墙。路好走了,也不堵车了。“我在这条街开店20多年了,现在是最干净最敞亮的了。”带着浓重南方口音的熊先生一脸满意。
经历过这条街面貌变化的不止熊先生一位,小红门村的村民是亲历者,住在这里的商户、租户也都经历了由拥挤嘈杂到干净整洁的过程。
入户动员拆小棚
本报6月30日,曾经对小红门后街的环境变化进行了报道,当时这条街两侧停满了车,搭着施工围挡,只留出来一条两米左右宽的道路供来往人车通行,每到早晚高峰时段,路面拥堵难行。
对于媒体报道的问题,朝阳区马上启动“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机制,传达群众的诉求,解决基层的难点问题。区城管委和环境部门立刻对该乡背街小巷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并提出专业意见和建议。小红门乡政府综治办、规划科、城管队以及小红门村等多部门联合行动,对小红门后街及相关街巷开始整治。
7月正值酷暑,要整治先要拆除私搭乱建,动员村民就是第一步。小红门村干部老黄敲开了一户户村民的家门。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乡亲们,现在要让人拆了挣钱的营生,谁能心甘情愿,但老黄说:“这就是村干部该干的活儿。”
在小红门后街和小红门中心街这两条平行的街边,沿街宅基地前私搭小棚子的村民并不少,为动员大家签字拆迁,老黄就随身携带街巷整治后的效果图,图上道路宽敞,墙壁粉刷一新,新开辟的停车场方便家长接送孩子停车,旱厕改建成水冲厕所,新建的菜市场走路几分钟就到。听着村干部描述整治后的环境,第一户村民点头答应腾房拆棚子,第二户、第三户……一个多月的时间,综合市场、私搭乱建、小超市都拆了,施工队进场开始铺路。
老黄只是基层村干部的代表,像他一样顶着烈日干工作的人还有很多,尽快完成拆迁、尽快修好道路、改善环境是大家一致的目标。
两难选择终得解
这条道路北边是朝阳区实验小学的大门,送孩子上学的大小车辆曾将校门口堵得水泄不通。每天送孩子上下学拥堵不堪,是附近居民心头的一件愁事。道窄人多,两边都是农民的宅基地,行车难、停车更难,是摆在小红门乡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建一个临时停车场,将是破解校门口拥堵的最好方案,但是没有地方啊!”该乡综治办张主任想想都头疼。
在小学南侧五六十米处,是小红门地铁站,两者之间是一个形成有十几年历史的集贸市场,占地上千平方米,从蔬菜、水果、肉蛋到手机、衣服、鞋帽、小家电,在市场里都能买到。附近的老百姓已经习惯在这里购物,但是这个市场却是一个形成多年的违法建设。如果拆了市场,就可以腾出地方建成一个临时停车场,但大家买东西不便了,如果不拆,校门口常年拥堵的现状将难以缓解。摆在乡里的是两难的选择。
机会来了!在多方运作下,朝阳区副食品公司有意在该地区建一座便民超市,乡里也想引进一家正规的企业提供便民服务,两方一拍即合。腾挪周边房屋资源,乡里在学校西南侧的小区,腾出上千平方米的社区配套房用于兴建超市,将地铁口的集贸市场拆除,建一个停车场。“拆除集贸市场是启动整个地区拆违的关键,几百平方米的市场拆了,临街的私搭乱建的拆除就容易推动下去,干部做村民工作心里有底了。”一名负责入户工作的村干部说。
一个多月的时间,乡村干部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做工作,终于拆除了5000多平方米的违建,兴建了一座停车场。在学校西南侧几百米处,还建成了一座占地上千平方米的便民超市。
“停车场可容纳三五十辆汽车,每天接送孩子的电动三轮车也可以在里面等候,不用再堵着校门口,到地铁站换乘的市民也可以免费停车。”张主任介绍说,虽然车位有限,但是对于缓解路面拥堵非常有效。
在地铁口东侧,共享单车乱停一直被市民所诟病。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原本地铁方建的自行车停车区域外,乡里拓建了一个七八十平方米的自行车停放区域,可以容纳更多自行车和电动车,最大可能地减少路边乱停放。
“我们家门口干净又敞亮”
时隔5个多月,记者重走小红门后街,拓宽的道路铺上了沥青路面,新铺的路面延伸到两侧的小胡同里。路两侧的围挡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两道五六百米长的文化墙,墙上手绘着二十四孝、二十四节气以及各种倡导文明的图文。再走到南侧的小红门中心街,新铺的道路两侧同样修建了两道手绘文化墙,街两边商铺门口私搭的小棚子全都拆除了,露出了商铺本来的面目。因为管理有序,路面乱停车的现象大为改观,偶有几辆停靠的车,也是顾客买东西或者商户临时停靠。“每天出家门去坐地铁必经这条路,现在走路四五分钟就能到地铁站。”住在鸿博家园的一位市民说,自从道路拓宽以来,每天走着上班心情也会舒畅许多,“谁都希望家门口干净、敞亮、四通八达,我们家门口现在就是这样。”
明年初,两座新建的水冲厕所将投入使用,取代之前臭味难闻的旱厕,村民如厕更加方便。
本报记者 杨晓斌 通讯员 李媛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