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为国筑“长鹰”

2019-04-18 08:04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为国筑“长鹰”


看到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展出的关于“北京五号”无人机的历史照片,101岁的文传源眼中绽放出动人光华。


学生在网络上为文传源找到了“北京五号”的照片,一下子勾起了文传源的回忆。他结合照片,思路清晰地讲述起60多年前的故事。


这张泛黄的老照片是195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设计系成立时的教职工合影,文传源用放大镜仔细端详,寻找年轻时的自己。

文传源和易正本1954年结婚。如今65年过去,两位老人依旧相濡以沫。


文传源和老伴儿在展馆的老照片上寻找熟悉的面孔。几十年如一日,两人携手相伴。温馨和睦的家庭是文传源进行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坚强后盾。


在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的展厅里,文传源和老伴儿易正本在学生和家人的陪伴下参观各型飞机,这些无比熟悉的机型让他回忆起几十年的峥嵘岁月。


“北京五号”试飞时,飞行员在地面调试,操控无人机翱翔天空。

珍贵的黑白照片,略显模糊,一架深黑色双翼飞机,凌空飞过,振翅翱翔。

无需拿起放大镜,只消一眼,101岁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资深教授、中国系统仿真学科创始人文传源先生就辨认出久违的“老朋友”,“没错儿,这就是‘北京五号’!”

61年前,正是他作为总设计师,带领三百北航师生大干百天,研制出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那造型、那系统、那些参数,如同连帧的画面印刻于脑海。

时光回溯至1957年,作为北航教师的文传源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为祖国研制无人机。要知道,当时“一无资料、二无经验、三无设备”,这想法无异于异想天开,连苏联专家听了也直摇头。

但文传源初衷不改,他和师生们开始草拟技术方案和研制计划,这一方案最终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支持。1958年6月29日,北航成立无人机研制指挥部,开启科研攻关,目标是当年“十一”之前要上天。

这项任务时间紧、压力大。那时,无人机有自动着陆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等十二个大系统有待研制。与之对应,研究团队也分成气动组、数据测试组、自动起飞组等十二个组。作为“总指挥”,文传源讲究科学管理,先定下计划完成时间,再带领大伙儿通过倒排计划、顺排措施,采用重叠、交叉、穿插研制管理方案等多种手段,步步推进。

无人机攻关,起飞和降落最为关键,文传源解释,“有人驾驶的飞机,出事故也大多在起落的时候,无人机要实现安全起落,更加困难。”

为确保万无一失,大量的试飞必不可少。试飞时,地面安排有保障人员,机上也有飞行员和文传源等主要设计人员。试飞,风险时常相伴,他记得,“有一次起飞,本来设置为无人驾驶模式,飞机应该按直线滑行升起,但它突然变成螃蟹走路一样,横着出去了,我们赶紧让切换成有人驾驶模式,飞机这才平稳下来。要是处理不及时,现在想想,还是后怕……”

试飞的同时,还要测量数据,所有参数都得从头进行测定。那段时间,熬夜赶工是家常便饭,有时能连着三天不睡觉,繁重的任务使文传源的体重从53公斤迅速下降到44公斤。

从有人试飞到无人试飞,从地面、机上分别调试到地空联调,数百次测试之后,飞机可靠性终于有了保障。1958年9月,无人机所需的十二个大系统全部研制完成,并装机调试。“十一”当天,“北京五号”无线电引导着陆正式试飞基本成功,北航师生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向国庆献礼。这效率令在场观摩的苏联专家不得不折服,“这要是在苏联,要三个研究所做两年才能完成。”文传源则自豪地赋诗——大鹏劲搏凌霄志,红日高去飘彩云。

此后,又历经五个月的试飞、调整、修改,次年二月,“北京五号”验收试飞圆满收官。

1975年,北航成立歼六飞行模拟机总体设计组,文传源任组长,他协调全国40多个协作单位,历经八年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我国第一台歼击机飞行模拟机研制,并顺利交付空军使用,由此填补了我国飞行训练的空白。

改革开放以来,文传源和师生们在综合飞行/火力、设计仿真、智能化控制、系统仿真、综合系统论等领域积极开拓创新。

去年,正值“北京五号”试飞成功60周年,在学校专门举办的纪念大会上,百岁的文老放出豪言,“我不服气,我也不服老!让我们携起手来,继续奋斗!在宇宙探索中取得更大成就!”

(老照片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及文传源提供)

责任编辑:贾玉静(QC0005)作者:任敏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