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国旗卫士杜林:为国升旗,为国站岗

2019-06-13 05:20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为国升旗,为国站岗

“转过来要标齐!对正!”“膝盖!”“节奏!”

上午,阳光明媚,6月的北京气温陡升。劳动人民文化宫里,杜林像是一位现场指挥,围着正在训练的队伍仔细观察,不时喊着动作要领。正在训练的战士,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大队国旗护卫队的“国旗卫士”。这位“指挥”,就是中队长杜林。

今年32岁的杜林是河南南阳方城人,2011年大学毕业入伍时,他已经24岁了。“骨头都硬了。”回忆新兵训练,杜林苦笑。相比十八九岁的新兵,杜林付出了更多。

选拔“国旗卫士”,万里挑一。每年,上万名新兵中只挑选几十人。其间,还要经过3个月的基础训练和4个月的强化训练,考核合格后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国旗卫士”。这期间,每人每天训练时间在10小时以上。但杜林,加了个“更”字。

要强的杜林对自己更狠,在慢步训练“一步两动”时,他觉得力度不够大,主动跟班长提出要加大训练量。用背包绳一头儿系在脚踝上,另一头儿系在班长腰上,“班长带着我踢了一圈,700米。”汗水落在地上,走过去,是一个个湿脚印。就在一个阴天的下午,杜林突然感受到了裤腿摩擦的沙沙声,那种出腿利索的感觉找到了!“那趟我没有停,成了!”

要成为“国旗卫士”,先闯“三关”:站功、走功、持枪功。不出几十斤汗、磨掉几层皮,闯不过去。

头一关站功。脖子不直,肩膀不平,走路歪,就在领口别大头针,背后绑十字架,一探脖颈一乱晃,针就扎到肉。10分钟、半小时、两小时,直至最大强度4小时,确保动作不变形。

第二关走功,方队66人,从金水桥到国旗杆下正步96步,摆臂一致、目光一致,要绑沙袋练踢腿摆臂,迎风练目光。

第三关持枪功,镀铬礼宾枪,抓枪要快、稳、准、狠,抓出气势。枪下吊砖头,腋下夹石子,手掌拍肿了、虎口震裂了、肩膀磕紫了,才能闯过这一关。

杜林算过一笔账,新战士训练中平均每天要行进2.7万步,两年服役期累计超过1.3万公里,可说是“一天一个两万五,两年一个新长征”。然而,“这是每一名‘国旗卫士’成长的必经之路。”

护卫国旗,重于生命。在祖国的心脏,每天迎着第一缕朝阳,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份万众瞩目的期待,这份重于泰山的责任,都融化在他们铿锵有力的步伐中,精准流畅的动作里,坚毅如铁的信念里。

从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按下升旗按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至今,负责升旗的单位和仪式的形成,都经过多次调整。

队史记载,1971年3月至1982年年底,北京卫戍区警卫一师原十三团三营炮兵连八班一直担负天安门广场每日升降国旗任务。1983年1月31日,北京卫戍区警卫第二师改编为武警北京市总队,总队第六支队十一中队五班为天安门广场国旗班,主要担负天安门广场国旗升降和警卫任务。当时,大家集思广益,第一次创造出由三人组成的升旗仪式,这个仪式一直延续了8年。

直到1991年5月,国旗班扩编为一个排,开始实行36人组成的升旗仪式。这个仪式整整沿用了27年。一直到2018年1月1日,武警北京总队天安门国旗护卫队转隶北京卫戍区,开始实行66人的新升旗仪式。其中,前方为一名陆军擎旗手、一名海军护旗手和一名空军护旗手,随后是陆海空各一名执行队长及60名陆海空护卫队员组成4路15个排面的方阵。

遇重大节日及逢每月1日大升旗,则增至126人的方队,形成6路15个排面的陆海空方阵。30名礼兵在金水桥前呈八字形展开,城楼上有8个号角手,吹奏升旗行进曲,国旗杆南侧66名解放军军乐队队员现场演奏。

无论升旗仪式有何变化,对国旗的爱,始终在每一名“国旗卫士”心中。

升旗仪式回来,杜林把游客不小心掉落在地上的小国旗一一捡起,收好放在营房里。而这也是队里每位成员的习惯性动作。

为国升旗,为国站岗。每一次升降旗任务,每一班国旗哨,国旗卫士都倾尽全力守护这份国家荣誉,毫不懈怠。夏天广场地表最高温度突破60℃,冬天寒风凛冽冰冷刺骨,都不能让国旗卫士畏惧一分。杜林和他所在的这个平均年龄25岁的团队,用火热的青春和铁一般坚强的意志,守卫着国旗,守卫着国家尊严。

责任编辑:岳崎(QN001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