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北京市公示首批429处历史建筑

2019-06-22 03:47 新京报

来源标题:北京公示首批429处历史建筑

人民大会堂、北京大学燕南园等429处建筑物拟列为北京首批历史建筑,目前已在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官方网站公示。首批历史建筑以具有一定时代特征和保护价值、承载了真实和相对完整历史信息的建筑为主,主要集中在西城、海淀、东城三区,体现了北京作为国家首都丰富的历史遗存和建筑物类型。

新京报讯人民大会堂等429处建筑物拟列为北京首批历史建筑。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委21日消息,北京第一批历史建筑正在其官网公示。

超60%历史建筑位于核心区

本次公示429处建筑物,其中超60%位于核心区。

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首批历史建筑以具有一定时代特征和保护价值、承载了真实和相对完整历史信息的建筑为主。主要集中在西城、海淀、东城三区,集中体现了北京作为国家首都丰富的历史遗存和建筑物类型。

其中,核心区273栋,体现了北京作为千年古都特别是明清及近现代以来丰富的历史内涵,是体现古都风貌及共和国发展历史的建筑代表;海淀区146栋,主要集中在清华、北大校园内,集中承载了近现代以来一大批知识分子求学报国的历史信息。

一些耳熟能详的“地标”入选首批历史建筑行列,包括位于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原福祥寺旧址、东华门街道的北京饭店东楼、西长安街街道的人民大会堂等。

将开展保护与活化利用

从建筑功能上看,北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主要包括居住建筑、办公建筑、文化教育建筑、医疗建筑、商贸建筑、工业建筑等,涉及传统四合院、近现代公共建筑、近现代住宅等不同的建筑类型。

目前,北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正在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网站公示。据悉,更多的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正在有序推进过程中,下一步将对已公布的历史建筑开展保护与活化利用。

追问1

历史建筑与文物有何区别?

历史建筑(含历史建筑群)是指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同时,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

历史建筑至少要具有相关价值或特点。相关的价值和特点包括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另外,体现一定的科学技术价值、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建筑,也被列为遴选认定标准。

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解释,总体上讲,历史建筑的价值较不可移动文物低,相应的保护要求较不可移动文物宽松,利用方式较不可移动文物灵活,历史建筑应该是处于文物和普通建筑之间,应该保护的建筑。

追问2

为什么遴选首批历史建筑?

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委表示,遴选首批历史建筑,主要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关于“最大限度保留各时期具有代表性发展印记”的要求。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复中指出,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加强老城和“三山五园”整体保护,老城不能再拆,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

北京是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10个城市之一。根据住建部《关于将北京等10个城市列为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的通知》,我国历史建筑数量多、分布广,保护和利用好历史建筑,对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和传统风貌、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不少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探访

胡同口的吴晗故居常有人来拍照

头发胡同是北京西城宣武门内一条僻静的胡同,东口直达宣内大街,西口是南沟沿(今佟麟阁路),长约500米。

头发胡同1号,曾经是吴晗故居。1951年左右,吴晗作为北京市副市长,从清华大学迁来住在这里。

说起这个1号院,胡同里的居民都知道。“经常有人来参观拍照呢。”一位大爷说,这个1号院“很有名”。

昨日傍晚,胡同里的居民三三两两在家门口乘凉、唠家常。还有人刚下班,拎着菜往家赶。有的人家正做饭,熟悉的烟火气与这座灰色调为主、极具清代风格的院子,融为一体。

院子的宅门为广亮大门,门上红漆有些斑驳,抱鼓石保留良好,雕饰精美。

据悉,1号院建筑面积473.56平方米,为三进四合院,院内有游廊,内院、后院、外院均有一棵古树尚存。内院正房抬梁结构、台基保存完好,屋面为阴阳瓦鞍子脊,瓦片大部分为新瓦,厢房均为重建。

代表建筑

清华大学照澜院

照澜院位于清华大学西南处,是清华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地方之一。照澜院又名南院,1920-1921年建,1947年根据朱自清提议改为照澜院。包括甲、乙两种户型各10套,甲种为西式双拼单层外廊式住宅(丹顶洋房),乙种为中式三合院。

很多名人都曾在照澜院居住过,梅贻琦、杨光粥等首先入住,赵元任、陈寅恪、张子高、马约翰、俞平伯等也相继安居于此。

科源社区“特楼”

科源社区“特楼”也被称之为中关村“特楼”。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曾在“特楼”居住。

“特楼”是20世纪50年代为中科院科研人员建设的三栋住宅楼,因其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最好,以安置海外归来的著名学者和国内自然人文学各学科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居住,被称之为“特楼”。

北京大学燕南园

上世纪20年代,司徒雷登初任燕京大学校长,在北京西郊明代勺园(明代画家米万钟故居)和清代淑春园(乾隆赐予和珅的皇家园林之一)旧址上建成的中西合璧的园林式校园。

历史学家洪业、翦伯赞,数学家江泽涵,物理学家周培源、饶毓泰、褚圣麟,经济学家马寅初、陈岱孙,哲学家冯友兰、汤用彤,化学家张龙翔、黄子卿,语言学家王力,美学家朱光潜,生物学家沈同,文学家林庚,历史学家侯仁之都曾生活在燕南园。

责任编辑:岳崎(QN001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