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市把打造200条示范背街小巷作为年度任务列入重要民生实事项目。记者从市城北京市管理委获悉,截至目前,200条示范背街小巷已全部完成,其中东城区100条、西城区100条。2020年起,北京市将启动新一轮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整治提升范围将从中心城及通州区向全市16区扩展。
自2017年开始,全市共对3000余条背街小巷进行了整治提升。仅今年,就已经对1000余条背街小巷进行了环境整治提升,年底前还完成了验收,其中200条为“精品中的精品”,包括东城区草场四条、新鲜胡同,西城区里仁东街、铁鸟胡同,通州区果园路等,作为年度任务列入重要民生实事项目。
据市城市管理委整治处副处长王会平介绍,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重点围绕10个方面展开,包括拆除违法建设、治理开墙打洞、实施架空线入地、整饰立面、规范广告牌匾、整修路面、完善公服设施、治理僵尸车、清脏治乱、绿化美化。
王会平表示,各区各街道在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过程中建立了责任规划师制度,选择有经验的专业设计单位,并按照《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设计管理导则》,让每条街巷都从气质、风格、颜色、群众需求等方面着手,围绕区域功能、历史风貌对背街小巷建筑立面、服务设施、广告牌匾等十大类36项元素精细制定设计方案。
“打造一条高质量的背街小巷,三分靠设计,七分在施工。”王会平说,市城市管理委要求各区各街道严格依据设计方案精心组织施工,突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加强工程施工现场过程管理,背街小巷建筑立面修旧如旧,门楼恢复原有形制,窗体与周边风貌协调等,恢复了胡同肌理,老城风貌得以重现。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本市已制定新一轮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时间为2020年至2022年。整治提升范围将从中心城及通州区向全市16区扩展。届时,全市背街小巷的环境面貌都将得到全面的改善和提升。
“对于已经达标的背街小巷,要雕琢得更加精致;没有达标的,则要力促达标。”王会平介绍,针对仍有居民居住的拆迁滞留区,要保证路面整洁、没有新增违法建设、没有堆物堆料等。
现场
长椿东街历时三年完成整治提升
12月4日上午,记者来到距离长椿街地铁站不远的长椿东街,在这条长度364米的小巷内,道路一侧整整齐齐地停放着一排汽车,行车道上施划着黄色单行线,过往车辆井然有序。
“原来两边都停车,甚至骑着马路牙子停。”社区居民张先生告诉北青报记者记者。过去,令居民头疼的不仅是乱停车,还有私搭乱建、占道经营等现象。西城区广内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副科长张舸介绍,自2017年开始,本市启动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长椿东街被纳入整治范围,分三个阶段开展提升工作。
当年,长椿东街共拆除7间违建、封堵8处开墙打洞、取缔2处违法占道经营。2018年,进入环境提升阶段,修复道路两侧破损的墙面、围栏,架空线入地。进入2019年,街道重点对长椿东街的居民停车问题进行整治,走访调查居民停车需求,拆除私装的地锁,腾出了134个停车位,并引入专业的停车管理公司,将这条小巷设为单行道,一侧进、一侧出,规范停车秩序。“现在这条小巷改为半封闭后,社会车辆进不来了,秩序也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