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北京12月28日讯(记者 刘美君)28日,北京怀柔集中启动11个中科院“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项目。北京怀柔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伍建民介绍,这些项目将进一步壮大怀柔科学城重大科技研发平台集群规模,构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科教基础设施、交叉研究平台高效协同的支撑格局,加快推动怀柔科学城建设成为与国家战略需要相匹配的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
以泛第三极环境综合探测平台为例,能够探测泛第三极地区冰冻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地球圈层的相互作用机理,揭示西风和季风影响下的泛第三极环境变化过程,发展基于大数据的泛第三极绿色发展途径决策支持系统。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丁林介绍,青藏高原是地球第三极,泛第三极地区以第三极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涵盖青藏高原、帕米尔、兴都库什、伊朗高原、高加索、喀尔巴阡等山脉,面积约2000万平方公里。
丁林表示,泛第三极地区的环境变化,深刻影响着生物与人类演化的历史进程。泛第三极环境综合探测平台,将通过建设5个子平台,实现泛第三极地区资源环境数据集成、环境过程及机理的系统探知,“这将为实现地球系统研究科学理论的创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支撑和服务。”
据悉,截至28日,在怀柔科学城布局的26个科学设施平台在“十三五”期间提前一年全部启动,定位清晰、先进高端的科学设施平台集群正在形成。“我们将把怀柔科学城建设成为全国科技设施最密集、原始创新最前沿、国际特色最突出的区域之一。”伍建民说。
其中,已开工的5个大科学装置中,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建安工程完成98.8%,科研设备采购完成66.7%;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建安工程完成82%,科研设备采购完成85%;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建安工程完成11%;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建安工程完成37%;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临水、临电、临建均已完成并已开工建设。此外,北京市和中科院共建的5个第一批交叉研究平台土建工程全部完工,进入科研设备安装阶段。
“布局怀柔科学城的科学设施平台在‘十三五’时期提前一年全部启动,标志着怀柔科学城建设进入城市框架全面展开、扎实起步的新阶段。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落实好‘怀柔就是科学城、科学城就是怀柔’要求,全力以赴抓好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各项工作,全面构建多维度支撑保障科学城发展的科学创新生态和新型城市形态,努力朝着建设‘百年科学城’、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的目标扎实迈进。”怀柔区委书记、怀柔科学城党工委书记戴彬彬表示。
据了解,11个中科院“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项目涉及分子材料与器件研究测试平台、泛第三极环境综合探测平台、物质转化过程虚拟研究开发平台等。北京市和中科院、北京大学共建的5个第二批交叉研究平台项目包括: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总部、分子科学交叉研究平台、介科学与过程仿真交叉研究平台和激光加速创新中心、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配套综合实验楼和用户服务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