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
地点:玉树州玉树市
经书易得,名师难求。
在高海拔的玉树市,优秀教师不仅难得,更难留,有的学校曾一度出现一位教师身兼数科的窘境。
10年,在一批批北京援青教师的努力下,教师成长,学生“游学”……玉树,正在变成北京的第“N+1”个优质学区。
周三,是玉树州第四民族高中的“民族日”。教室中,25岁的政治老师卓嘎拉措拿着练习册,正带着高二学生复习我国民族宗教政策。教室的后门开了,3位老师轻轻走进教室,坐到最后一排,朝卓嘎拉措笑笑,示意她继续。卓嘎拉措微微点点头,继续讲课……
在四高,这样的“推门听课”,每天都在发生。
2017年11月投入使用的四高,总投资1.5亿元,北京对口支援2000万元。综合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风雨操场、学生宿舍楼一应俱全,甚至每间教室都配上了智能黑板。“这里硬件一流,甚至比有的北京学校还要好。”北京援青教师、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教师刘海雅说,“可这里的教师太年轻了,平均年龄只有25岁,很多老师是刚离开课桌,就上了讲台。”
因此,刘海雅等5位北京教师此次援青的主要任务有些另辟蹊径——不是教学生,而是带老师。“‘推门听课’是主要方式之一,帮四高的课堂找问题,把北京课堂教学的好经验带到玉树、留在玉树,带出一批优秀的年轻教师。”刘海雅说。
“推门听课”不光是听。
一次公开课,卓嘎拉措提问,没想到一位调皮的学生大声打岔。卓嘎拉措一下红了脸,当着全班同学和听课的北京老师,批评了那位学生。下课后,北京教师将卓嘎拉措拉到一边,悄悄提醒她不要轻易否定学生,“高中生正处于敏感的年纪,也许他是因为喜欢你,才会希望引起你的注意”“你直接批评可能会让他变得更叛逆”……
卓嘎拉措点着头,她仿佛又回到了在北京上学的时候。玉树州曲麻莱县长大的她,能去北京上学,同样得益于北京教育援青的“另辟蹊径”。
震后第一年,卓嘎拉措初中毕业,当时玉树州初中生很多,但高中很匮乏。于是,在北京支援下,玉树“异地办班”,每年送初中毕业生到北京读高中。卓嘎拉措幸运地被选中进京上学。“2011年我上学的时候,北京老师发现问题从来都是耐心帮我分析原因。”卓嘎拉措回忆着,“当年离家在外,北京的老师就像亲人。”
后来,卓嘎拉措考上了师范院校,毕业后回到玉树市任教,“当年,北京亲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助家乡的孩子延续读书的梦想。”
卓嘎拉措的手机里至今还存着当年和老师同学在天安门广场上的合影,“我喜欢北京,喜欢南锣鼓巷,喜欢烤鸭……”她时常会和自己的学生分享在北京上学的故事,鼓励他们努力读书,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
现在,与卓嘎拉措一样到北京读书的玉树学生每年有1000人。2015年起,北京对口支援资金中有3780万元用于“异地办班”的高中生食宿、往返交通、体检和保险等费用。2017年起,玉树建档立卡户高中生每年每人补助5000元。援青十年,已有三分之一的玉树学生到北京等城市上高中。2019年高考,北京青海班的两位学生拿下青海省高考民考民文理第一名。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北京援青老师帮着四高立规矩、定标准,房山区第二职业高中教师郭仲强还自己编写了一部130多页的英语教材供四高教师使用,援青一年,他把30多年的从教经验都融化在这本教材中。
四高副校长白尕藏说:“北京的老师来了,课堂变了样,我们的学生越来越敢表达,教研活动也越来越规范了。”
卓嘎拉措们的快速成长,令北京援青教师颇感欣慰。“即便我们离开玉树,相信当地的这些年轻教师也能把我们带来的教学经验继续推广应用下去。”刘海雅说。
下课铃响了,卓嘎走到教室后排,听北京教师“评课”。“复习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搞个小竞赛,互动会更好。”“也可以让孩子们分小组演讲,说说自己生活的变化,他们的理解能更深刻……”卓嘎拉措边听边记,不停点头。
“民族日”的课间操很特别,欢乐的乐曲响起来,全校2000多名藏族学生甩起袍袖,跳起锅庄舞,卓嘎拉措拉着北京教师们加入其中。师生们灿烂的笑脸,欢快的舞步,一如头顶的阳光,格外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