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玉庭,男,现年90岁,党龄62年,1930年11月出生于北京市通州区,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作为先进工作者参加北京市劳动模范表彰大会,1978年被评为北京市农林局优秀共产党员。1993年1月退休,现任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后勤服务中心离退休第二党支部书记。
从做帽子的小裁缝到北京保温瓶厂的厂长,到北京市磷肥公司经理,再到北京市农业科教仪器公司支部书记……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乔玉庭曾经带领九帽社创造“帽子变暖瓶”的奇迹,从无到有缔造北京人的骄傲——鹿牌保温瓶;面对北京磷矿短缺,他也曾奔赴各大磷矿产区,千方百计筹运磷肥原料,源源不断满足北京200多万亩小麦的生长需求……不论时代和角色如何变化,他始终以党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工作的方向,坚守共产党人的追求,一生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上建功立业,为党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乔玉庭
艰苦创业 穷干苦干 帽子变暖瓶
还记得那个夏天盛冰棍、冬天打豆浆的保温瓶吗?曾经,几乎每个老北京家里都有一个鹿牌保温瓶,跳跃的小鹿也一度成为记忆中保温瓶的化身,在50年的岁月里保持着家喻户晓的经典形象。鹿牌暖瓶厂是昌平、北京乃至全中国的骄傲,更是几代人的集体回忆。
鹿牌保温瓶
可是,你知道它诞生的故事吗?
乔玉庭16岁时从通县来到北京当学徒,解放后开始跟着亲戚学习制帽,21岁参加手工艺劳动者合作社帽子加工组,成为了一名裁缝。1956年乔玉庭加入了北京市第九制帽社,从普通工人到小组长、车间主任,一步步成为了社长。
1959年为了响应市里企业由城里迁到郊区、调节城乡差别的号召,九帽社从繁华的前门鲜鱼口迁到了昌平县南口镇东河滩。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导致农业欠收,导致缺乏棉花、布匹等原材料,九帽社面临停产。为了解决厂里100多名工人的生计问题,党支部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改行转业!经过党委班子讨论,定下了几条原则:第一不向农业征原料,第二要向周边的矿山要原料,第三本市人民生活需要的,第四本市稀缺的产业。于是大家就想到了保温瓶。当时他们只知道附近有天津保温瓶厂、张家口玻璃瓶厂(保温瓶胆),于是他带着大家去张家口玻璃瓶厂参观,得到了厂领导的热情接待与支持。于是大伙儿决定转行生产保温瓶。
“千难万难,莫过于创业难”。讲到这里,乔老激动地老泪纵横,连说“困难啊,太困难了!”当时,第九制帽社面临着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厂房、没有宿舍、甚至连自来水都没有的困境。于是领导们带头拿出了多年的积蓄,号召大伙儿集资办厂,有的职工为了筹资,卖掉了自己心爱的手表……
不仅资金匮乏,厂房也没着落,领导班子又多方奔走,请张家口设计院设计厂房。有了设计图纸之后,乔玉庭带着100多名裁缝工人们干起了基建:搬砖、和泥、盖厂房……乔玉庭以身作则,困了就睡在工地上,冬天冷了就睡在菜窖里。这样日夜奋战地坚持了一年多。1962年终于把厂房建起来了,乔玉庭负责全面工作。他亲自带队把多名职工派往天津、张家口去学习生产技术。说起保温瓶的13道工序如配料、熔炉、吹瓶、拉底、接小尾导管……乔玉庭如数家珍,非常兴奋,他甚至还记得每道工序的每个细节,“保温瓶有两层,要把大瓶子的底儿去掉。大瓶子局部受热,一冷却底儿就掉了。然后把小瓶子装进去,再进入拉底封口。”
1962年4月27日,生产出北京第一批鹿牌保温瓶,结束了北京不生产保温瓶的历史。当时工人抱着保温瓶小心翼翼地交给从天津请来的检验员检验,等人家仔仔细细地做过检验,在上面盖上了合格章后,大家才松了一口气,所有人都特高兴! 这一天一共生产瓶胆800多个。当时的北京市领导取名“就叫鹿牌吧!鹿是吉祥的动物,跑得又快,愿你们今后跑得更快。”乔玉庭清晰地记得,“那时一个保温瓶成本1毛4分7厘,能卖近1元,给国家纳税19.19%,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后来,北京市发文号召全市400人以下规模的工厂要学习保温瓶厂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建厂的创业精神,以及压缩行政管理人员、充实一线生产的两级管理经验。乔玉庭应邀请赴北京市政府工业办、棉纺厂、北京玻璃总厂,京西煤矿等很多地方作报告。还受邀参加北京市1962年初的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得到了当时北京市市长彭真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当初没有向上级汇报就生产的问题,也由于保温瓶填补了北京工业史的一项空白而被一笔勾销。
后来,随着生产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从上海保温瓶研究所引进了两台吹瓶机,并组织职工赴上海学习机械化吹瓶、拉底等技术。1972年乔玉庭调离时,保温瓶厂已经发展到1000多人的规模了,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效率高质量好,一个小时就可以做出几百只。”说到这里,乔玉庭的眼角眉梢里都是笑意。
排除万难 筹运磷肥原料 哺育北京小麦200多万亩
农谚有云“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上世纪七十年代,北京种植着200多万亩的小麦,当时市政府倡导每亩需施用80公斤磷肥。1970年国家实施“四五计划”,北京市要求各县兴办小煤矿、小钢铁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小机械厂等五小企业。各个区县的磷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然而,北京是一个磷矿匮乏的地区。没有矿石,磷肥生产就是一句空谈。北京市海淀、怀柔、密云、昌平、房山、平谷、顺义、大兴等各个区县的七个单位都抽调了货车与司机前往湖北省采购运输矿石。然而磷矿资源有限,各区各自为政,都想多拉一些矿石给自己,久而久之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为了解决调运磷矿的难题,1974年北京市成立了磷肥办公室,市里要求昌平委派一名有政策水平、能够独立开展工作、且身体素质好的干部赴湖北磷矿产区开展工作。组织上认为乔玉庭是合适的人选。
此时的乔玉庭已是昌平县工业局办公室主任兼机关支部书记。在此之前的1973年,在组织的召唤下,乔玉庭任组长带队去农村支援下乡知识青年,帮助解决南口乡(原公社)东八个村六十多名知青的思想、生活、报酬等各方面的困难。乔玉庭在虎峪村住了整整一年,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秋收、秋播全参加,与群众打成一片。那时知青的生活条件艰苦,乔玉庭积极与大队协商、想办法,圆满解决了知青们的住房问题、吃饭问题、劳动问题、工分(报酬)问题。
1974年初,乔玉庭刚从村里回到工业局不久,为了党和人民的需要,他再次响应组织召唤,即刻动身去湖北,任北京市磷肥办公室湖北矿石调运组的组长,全权负责湖北地区矿石的调运与管理。
经过在湖北当阳县、钟祥县矿区深入调研,乔玉庭发现了几个弊端:一方面,各区县矿石结款周期冗长,司机货车需要长期滞留;另一方面,司机与领队在矿区背井离乡,吃住艰苦,水土不服,思乡心切,多有怨言。为了彻底解决这些弊端,他结合以往的管理经验,撰写了调研报告,提出了解决方案:一方面,在北京市磷肥办公室基础上组建北京市磷肥公司,统一结算账款,统一管理分配矿石原料,这样就化解了结款周期冗长、且各区县在矿石调运各自为政、矛盾重重的问题;另一方面,建议将各区派来的货车、领队与司机全部撤回,改由专业的运输公司负责运输。
乔玉庭赴湖北工作那年43岁,那时家中3个孩子年纪尚小,一年只能回家休息三次,但他一切都为了工作,从未有过半句怨言。1978年,乔玉庭被北京市农林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46岁的乔玉庭
乔玉庭在北京市磷肥公司先后担任财务科长、领导班子成员、副经理等职务,1982年升任磷肥公司经理,主管全面工作,大力搞好经营管理。了解矿点运量、掌握价格波动、控制运输成本、增加利润空间、确保运输畅通……这些沉甸甸的责任,都清晰地刻印在他的心中。雇车队运输的成本居高不下,为了削减成本,乔玉庭给市里打报告建议成立自己的运输车队,结果真的实现了!市政府有关领导亲自批了十辆带斗的解放车,一辆油罐车。从此以后,磷肥公司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不断开拓局面,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甘肃白银、山西阳泉、云南昆阳、安徽铜陵、贵州贵阳、湖南郴州等全国九个磷硫矿主产区,都留下了乔玉庭的脚印与汗水。
随着北京磷肥公司不断发展壮大,被列入了国家铁路计划。乔玉庭多方奔走,千方百计协调争取增加车皮计划、及时运输,一辆辆满载的车皮纵横南北,源源不断地为北京运回矿石,保障了北京8个磷肥厂、3个硫酸炉的全年生产,每年供应的磷肥让北京200多万亩小麦笑开颜,在那个时代里为北京市农业、区县五小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乔玉庭、老伴与两个女儿
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后来单一磷肥逐渐被肥效更好的氮磷钾复合肥所取代。磷肥厂、硫酸厂由于气体、噪音等高污染,也淡出了历史舞台。然而那段难忘的历史,那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那一辆辆满载矿石的车厢,那一抹抹金色的麦黄,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回味。
乔玉庭关注时事新闻 如今依然保持着每天浏览新闻网站的习惯
1986年乔玉庭调往北京市农业局(现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下同)所属北京农业科教仪器公司任支部书记,带领职工开展业务,使公司在计划经济环境下有序发展。1987年借调到市农业局,负责清理整顿农业局劳动服务公司。那时大多数市局级单位都有劳动服务公司,主要负责解决职工、家属就业问题。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由计划经济正向市场经济过渡转变,商品物资相对匮乏,为了满足周围群众需求,乔玉庭在农业局大院开办了菜市场,每天从大兴拉来新鲜的蔬菜售卖;接着又成立了兽药供应处,供给京郊家禽饲料厂 ;后来又顺应百姓需求成立了百货商店,批发各种百货,特别是鹿牌暖水瓶比厂家直发更优惠。这里是乔玉庭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虽然并没有惊天动地、荡气回肠的故事,但在那个年代里,沾着露珠的新鲜蔬菜、琳琅满目的百货商品、价廉质优的鹿牌暖水瓶,对百姓来说就是“稳稳的幸福”。
笔者专访乔玉庭
不畏困苦,踏实敬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这是乔玉庭对党员内涵的本色解读。他用执著和坚持,迎难而上,在困境中苦干实干,锻造出敢闯敢拼、勇担重任的鹿牌保温瓶厂;他用担当和进取,开拓创新,用心铺就了磷、硫矿石运输的条条通途。在担任离退休支部书记期间,乔玉庭一如既往,关注单位事业发展,关爱本单位离退休人员,尤其是能够把握离退休人员思想动态、将各种矛盾化解在问题之初,保持了原物资站70名离退休人员思想稳定,为单位拥有一个良好的事业发展氛围做出积极贡献。他用质朴和奉献,展现出一名党员的本色,书写了一名党员对事业的忠诚,对责任的担当,对人民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