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讯 重构街道尺度、健步悦骑、打造“城市客厅”、提升绿色景观……6月28日,记者从北京西城区了解到,作为落实首都核心区控规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推进项目,去年下半年启动的平安大街西城段的整体规划研究和试验段改造正式完工,西城试验段至官园桥全新亮相。
平安大街西城段西起西二环官园桥,东至地安门外大街,全长3.5公里,由平安里西大街和地安门西大街组成,去年西城区启动了对平安大街改造的研究,并选定平安里路口至赵登禹路口420米作为试验段。
据西城区城管委主任张丁介绍,作为西城区全力推动核心区控规落地落细,让中央政务环境更加安全、整洁、有序,让老城更加庄重大气、古朴典雅,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点工作,此次平安大街西城段街道改造提升以现状为基础,因地制宜、调整完善,在总体协调统一、“避免一街两样”的原则下,重点展示西城段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改造过程中将通过优化道路断面,压缩机动车道,增加中央绿化带,调整改善老城城市空间尺度,实现西城段中央绿化带全线贯通,平安里至赵登禹420米试验段共建设中央绿化隔离带380米,增加了绿化面积6000余平方米,超过14个篮球场大,消除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盲区200余平方米;通过增设过街安全岛、公交港湾、补植行道树、保证骑行路权等,提高林荫健步悦骑的安全性、连续性与舒适性;结合道路两侧建筑功能梳理和使用人群分析,对街道“U”型空间进行整体设计提升;围绕轨道站点一体化改善环境品质,打造城市微门户系列,为市民营造舒适、便捷的公共交通出行体验;增加公园绿地、小微绿地,塑造公共交往空间、健身活动场所,让周边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突出老城历史水系精华——什刹海的公共性,优化临水空间景观,串联沿街线性绿地,形成特色公共空间序列;组织历史文化探访路径,展示历史记忆,讲述北京故事,让传统历史风貌和现代共享空间交融共生。
为确保改造工程的统筹协调和顺利实施,西城区充分发挥街道工委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中的核心作用,新街口街道和什刹海街道与沿线产权单位、商户、居民全过程沟通协商,公开规划设计、建设修缮、实施管理方案,凝聚社会共识,推动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广泛开展社区群众、社会单位和沿街商户座谈会,征求对设计方案的意见建议。组织有针对性的线上和线下问卷调查,确保整治提升更贴近民意和实际。同时选择地安门大街193号作为街区议事厅,为群众和社会单位参与提供固定的交流场所。安排项目建设方、设计单位、施工方一道入户调查,有针对性的做好一户一策。
针对周边功能复合,人群多元,轨道站点集中的特点,改善原有地铁口周边设施阻隔、混乱无序的状况,将街角原有的消极空地整合联通,改造为开放的树阵广场、健身活动区,营造林荫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共增加街心公园绿地4000余平米,健身活动场地500余平米。通过合理的人行路径规划,动静分区,设施整合;多层次的植物配置;贴心的休憩、健身设施,满足不同人群不同时段的使用需求,加密了15分钟健身圈,填补了平安大街沿线健身设施缺乏的问题,一定程度满足了人员密集平房区居民健身活动需求,让市民出站入园,眼前有景,让街道空间真正变成居民的“城市客厅”。(通讯员 张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