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投放20亿头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2017-07-18 17:04

打印 放大 缩小

日前,记者从北京市农业局植物保护站了解到,7月上旬,北京市植保站在密云区召开2017年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现场观摩暨技术培训会,此次会议旨在启动2017年全市统一释放赤眼蜂活动,今年在我市大兴、顺义、通州、房山、平谷、密云、怀柔、昌平、延庆共9个远郊玉米种植区县开展统一投放赤眼蜂,共预计释放赤眼蜂20亿头,覆盖全市的鲜食玉米及部分春玉米和早播夏玉米,此次已是全市连续九年“统一放蜂”活动。

  一人一天最多可放蜂500亩

赤眼蜂防控玉米螟是一种生物防治措施,相比化学防治,防治效果相当或高于化学农药,且该措施具有安全、精准、无毒、不污染环境等优点,能有效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水资源安全,社会效益显著;该措施使用方法简单、易学,传统化学施药防治方法一人一天防治面积最多不超过5亩,现在一人一天放蜂防治面积可达500亩左右,劳动效率提高100倍以上,有效降低用工成本;通过该项措施的应用,玉米田每亩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250g左右,同时害虫天敌控制率提高到65%以上,生态效益明显。该项技术具有极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纸质袋式放蜂器

 

确保蜂卵相遇是关键

赤眼蜂是一种寄生性天敌,体长只有0.5毫米。一般在玉米螟成虫产卵始期,由人工向田间释放赤眼蜂,它的雌性成蜂将卵产在害虫卵内,蜂卵在害虫卵内孵化变为幼虫,以害虫卵液为营养,来完成自己的生长发育,从而破坏害虫的胚胎发育,当发育到成蜂后咬破害虫卵壳羽化,再去寻找新的害虫卵寄生,如此循环不断,将害虫消灭在卵期,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一般子代赤眼蜂在田间控制玉米螟的作用能到9月份。通过现代化监测技术,确定释放赤眼蜂最佳时期,确保蜂卵相遇是关键。

玉米叶片上 玉米螟卵块上有两头正在产卵寄生的赤眼蜂   邱强 摄

据专家介绍,早春玉米地温稳定在10℃以上就可以播种,玉米采收后如不加处理一般只能存放1周左右,为了方便管理和销售,生产中往往间隔一定时间多茬种植,这样极易累积虫量连续发生危害。所以在6月初,7月中下旬,8月中旬农技人员都要开展赤眼蜂防治工作,放蜂2到3次,每次每亩1到3万头,每次间隔6天左右,可有效防治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等鳞翅目害虫。

玉米螟卵块被赤眼蜂寄生变黑有羽化孔    邱强 摄

放蜂20亿头防治20万亩次

北京市植保站副站长杨建国表示,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2017年北京市农作物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的重要任务,也是减少玉米化学农药使用量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的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会议明确了今年此项工作的任务和重点,计划在北京市9个远郊玉米种植区县,通过开展统一投放20亿头赤眼蜂,覆盖全市鲜食玉米及部分春玉米和早播夏玉米20万亩次

会议提出,要加强监测,准确预报,确定释放赤眼蜂最佳时期,确保蜂卵相遇,提高防治效果。连续降雨对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会造成不利影响,所以要抓住晴天有利时机及时组织统一释放。放蜂时遇小雨可冒雨放蜂。如遇大雨、大风停止放蜂,可放在阴凉处平摊开,雨停后立即放蜂。

责任编辑:施玮琦(QF0011)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